到育苗大棚里看菌草長勢,在加工車間里討論工藝,到鹽堿地里測土取樣,為今年菌草改良鹽堿地種植試驗提出建議……3月28日9時至17時,78歲的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福建農林大學菌草研究所教授林占熺始終保持工作狀態。
上一站是內蒙古。3月25日,林占熺到當地指導開展菌草種植試驗示范,一連幾天馬不停蹄。
“這些年在各地跑,閑不下來。閑下來心里就惦記菌草扶貧、菌草治沙的進展。”當天,林占熺頂著沙塵天氣,按計劃在石嘴山市惠農區各處調研,協助企業在惠農區打造菌草繁育中心和菌草生態示范基地。
“經實驗,2013年種植的菌草到2019年仍可有效固沙。”林占熺表示,黃河流域開展的菌草治理水土流失、治理荒漠化、治理砒砂巖、改良鹽堿地等研究示范,取得了一系列創新科研成果。他將推動菌草防風固沙生態治理,菌草生態治理與畜牧業結合,菌草生態治理與農作物保護性耕作,(菌)草、灌、喬綜合治理等四種菌草生態治理及產業化發展模式,在惠農區的重度鹽堿地上進行有益嘗試。
菌草夢 山海情
電視劇《山海情》火了之后,作為劇中人物凌一農的原型,林占熺的故事漸漸被人們熟知。
“更多的人關注扶貧工作,這是好事。”林占熺說,“接下來,要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鄉村振興不是另起爐灶,我們要甄選、發展有助于生態振興的產業,好的經驗要總結推廣。”
交談間,林占熺提及最多的是“生態”一詞。他坦言:“從事30多年的菌草研究,我的菌草夢說到底就是生態夢。”
1968年,林占熺從福建農學院農學系畢業,被分配至福建三明地區真菌研究所工作,從事食用菌研發和生產。
食用菌作為經濟作物生產周期短,見效快。常規的食用菌栽培,需要用木屑作菌棒,播菌種,培育菌類。“20世紀70年代,我們從國外引進了‘段木栽培技術’,也就是用木頭、木屑栽培香菇,當時全世界都這么干。但是,種蘑菇,要砍樹,種了蘑菇,樹木就少了。”林占熺發現,“菌林矛盾”是世界級難題。
1983年,林占熺隨福建省科技扶貧考察團到福建省較早開始香菇栽培的龍巖市長汀縣考察,發現砍樹種香菇不僅沒有讓當地人富起來,反而導致生態失衡、土地沙化、懸河高聳。
“生態惡化與貧窮落后是一對‘孿生兄弟’,互為因果,相互疊加。”林占熺說,從那時起,他開始尋找“林木栽培”的替代方案,最終成功“以草代木”,菌草技術應運而生。
1987年11月6日,《福建日報》報道了菌草技術,這是菌草技術第一次見諸報端。
1994年,菌草技術被商務部列為發展中國家實用技術培訓項目。1997年4月,在銀川召開的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第二次聯席會議將菌草技術列為閩寧對口扶貧協作項目。
當時擔任福建省菌草研究所所長的林占熺,與工作隊員一起帶著6箱菌草草種,來到了彭陽縣。
彭陽縣無霜期不足6個月,晝夜溫差大,林占熺團隊創造性地利用廢棄的窯洞栽培食用菌。試種菌草,屢敗屢戰,艱苦攻關,他們終于利用農作物秸稈培育出適應當地水土的“本土蘑菇”。
問題又來了。一地的成功經驗如何在全寧夏推廣?怎樣讓成千上萬毫無基礎的貧困農戶參加菌草食用菌生產并確保脫貧?
為了與南方主產區錯開生產季節,林占熺團隊一邊摸索雙孢蘑菇在當地條件下的栽培規律,一邊說服群眾,進行技術包干。為了觀察氣候變化對當地蘑菇生長影響的規律,他和同去的技術人員干脆把鋪蓋搬進菇棚住了下來。
產量上來了,菇的銷路在哪里?有群眾當著彭陽縣縣長的面問,菇是種成功了,但這東西牛不吃馬不啃怎么辦?
福建省對口幫扶寧夏辦公室希望林占熺在提供技術的同時,負責包銷農戶們種出來的蘑菇。林占熺和當地政府簽訂了包銷協議,與團隊成員帶著菇樣北上南下,跑遍了全國主要蘑菇市場,并在福建省對口幫扶寧夏辦公室幫助下組織福建銷售蘑菇的企業到寧夏幫助解決問題。
一年時間里,西海固的山溝溝、賀蘭山下戈壁灘長出的蘑菇被運往全國各地。
“1999年,我們還在賀蘭山下的荒漠地上種下了菌草。”林占熺說,“當時的閩寧村第一次種植菌草成功后進行測產,畝產鮮草12噸,是當地玉米產量的3倍。老百姓種蘑菇原料問題解決了,更重要的是為荒漠變成綠洲找出一條新路。”
“中國草” 全球種
1992年,林占熺受邀參加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獲得金獎。
1993年,一位美國農場主在廣州專利會上找到林占熺,想以每月8000美元的工資邀請林占熺到美國發展。
“這個薪酬是我當時工資的好多倍,但我拒絕了。”林占熺說,“不能有了新技術就給外國人,回頭再賺中國人的錢。菌草技術對于改善貧困人口處境的意義更大。”
1997年,菌草技術被列為援外項目。菌草也走出國門,成為和平外交的“植物大使”,被外國友人喚作“中國草”。
2005年起,林占熺團隊在南非開展菌草技術基地建設與產業化扶貧,在南非夸那爾省建起了32個菌草技術站。為確保菌草技術進村入戶收到實效,林占熺對技術流程進行簡化,使農戶“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一做就成”。
2011年,林占熺率專家組到“千丘之國”盧旺達開展菌草治理水土流失試驗示范。試驗結果表明,種植巨菌草地的土壤流失量比種植玉米的減少97.05%-98.9%、水流失量減少80%-91.1%。現在,菌草生態治理已被盧旺達列為國家水土流失治理的重點項目。
“菌草技術已傳播到106個國家,并在巴布亞新幾內亞、斐濟、盧旺達等13個國家建立示范基地,為發展中國家破解發展難題提供了‘中國方案’。”林占熺說,“對外扶貧中,我們把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當作一節課來講。斐濟農業部的一位司長聽完課以后,非常羨慕我們能有這樣的協作政策,也讓他們有了把這項技術推廣下去的決心。”
2019年12月,中非共和國總統圖瓦德拉在首都班吉舉行的61周年國慶慶典上,為6名中國援中非菌草技術專家頒授國家感謝勛章,表彰他們為中非農業發展所作的貢獻。菌草技術發明人林占熺獲指揮官勛章,他“子承父業”的女兒林冬梅和另一名專家獲軍官勛章,另外3名中國專家獲騎士勛章。
“國外菌草治沙等經驗也進一步回饋了國內工作。”林占熺說,雖然菌草適宜在熱帶、亞熱帶、溫帶生長,但根系很發達,有固沙的功能,他和團隊已選育出從黃河上游青海省到下游山東省均適合種植的巨菌草及綠洲系列菌草品種,“希望能在黃河兩岸建立菌草生態屏障”。
去年9月8日,菌草產業發展及黃河生態安全屏障建設觀摩交流研討會在石嘴山市舉行,80余名科研院所專家及企業界代表出席研討會。菌草落戶石嘴山。
一年時間里,林占熺帶著林冬梅多次到永寧縣、石嘴山市惠農區、鹽池縣、固原市等地指導菌草、蘑菇種植。“發源于福建的菌草技術在寧夏推廣時,品種與生產模式都需要本土化,由此提出了新的草種選育標準。”林占熺表示,他和團隊在寧夏、甘肅、內蒙古、青海等沿黃九省區,以及新疆的不同類型生態脆弱區,建立了16個菌草生態治理和產業發展示范基地,為黃河流域菌草生態治理和扶貧產業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與實踐經驗。
在林占熺常使用的中國地圖上,從黃河上游至入海口,一個個紅五星標記著十幾個生態治理示范點。
讓菌草在黃河變清過程中起到作用,是林占熺的下一個目標。 (記者 朱立楊 李 良 文/圖)
攜手打造面向新時代的中阿命運共同體 第五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博覽會8月19日至22日在寧夏銀川舉辦。本屆博覽會以“深化經貿合作,共建‘一帶一路’”為主題。據了解,本屆博覽會總計簽約成果277個,計劃投資和貿易總額1566.7億元。圖為第五屆中阿博覽會會場外景。記者 劉 峰攝…【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