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寧縣寧化村新品種寧春58號種植示范展示。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2020年,寧夏春小麥喜獲豐收,其中寧夏農林科學院農作物研究所選育的春小麥新品種寧春58號,經測產畝產量達到698.19公斤,創造了我區春小麥高產新紀錄。寧夏農林科學院農作物研究所研究員張雙喜告訴記者,寧春58號新品種是寧夏春小麥品種第5次更新以來取得的新突破,該品種不僅具有早熟、優質、高產、穩產的優良特征,還在抗病性和營養品質方面具備優勢。
寧夏的小麥種植歷史悠久,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寧夏先后從澳大利亞、意大利等國家引進了碧玉、阿勃等優良品種,并通過不斷創新,實現了小麥自育新品種更新,培育出了寧春4號、寧春50號等優質春小麥品種。
寧夏人的食物結構中,面食占主導地位。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小麥新品種種植和推廣有利于當地居民生活條件的改善及生活質量的提升。“寧夏春小麥面粉凈白、面香味濃、筋道,一直以來廣受消費者青睞。但由于種植面積有限、產量低、效益不高等因素,多年來種植規模并未顯著提高。”張雙喜說。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培育出優質、早熟、抗病小麥新品種,成了擺在科研人員面前的問題。
2013年,自治區科技廳牽頭啟動小麥特優新品種選育項目,由寧夏農林科學院農作物研究所、寧夏農作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永寧縣農作物種子育繁所、寧夏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等多家單位共同合作,圍繞小麥產業和學科發展需求,針對小麥綠色優質高效品種選育存在的短板和產業提質增效的瓶頸,開展產學研用聯合攻關、東西部科技合作,為寧夏小麥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撐。“此次項目攻關,我們在春小麥新品種的增產、增效方面實現了突破,對于提高小麥單產和促進農民增收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張雙喜說。
歷經6年時間取得創新性成果的背后,是我區小麥品種推廣更新遭遇長期停滯后的一次突破。自上世紀90年代推廣寧春4號以來,雖不斷有新品種問世,但在產量和品質方面沒有大的突破,品種推廣一度“遇冷”。
對于科技工作者而言,困難只是成功路上的試金石。經過各方技術力量協同攻關,構建了種質精準鑒定和高效育種技術體系,種質創新取得突破。育成的國審新品種寧2038具有高產、適應性廣的特點,最高畝產達630.1公斤,在甘肅、新疆等春麥區廣泛種植;新品種寧春55號突破了早熟性與高產、優質的矛盾,比寧春4號早熟5天,面團穩定時間等主要品質指標優于對照寧春4號,最高畝產656.1公斤,刷新了寧夏春小麥單產紀錄,為河套灌區春麥后復種提供了早熟春麥品種;利用碳同位素分辨率新技術和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等技術選育出了節水高效的新品種寧春56號,該品種產量潛力高,在減少灌水30%的條件下比寧春4號增產13.59%,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3.72%。
不斷超越,是科技創新的魅力所在。據了解,“優質廣適小麥新品種選育與技術創新”項目自實施以來,獲成果登記14項、專利3項、品種保護權4個、地方標準1項。轉讓新品種4個,共建示范基地28個,科企合作擴繁原、良種1476萬公斤。新品種累計推廣296.81萬畝,新增經濟效益2.436億元。
該項目獲得2019年度寧夏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攜手打造面向新時代的中阿命運共同體 第五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博覽會8月19日至22日在寧夏銀川舉辦。本屆博覽會以“深化經貿合作,共建‘一帶一路’”為主題。據了解,本屆博覽會總計簽約成果277個,計劃投資和貿易總額1566.7億元。圖為第五屆中阿博覽會會場外景。記者 劉 峰攝…【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