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創新 賦能現代治水道路
8月18日,在第五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博覽會水資源論壇上,寧夏向世界分享了一個干旱半干旱地區水治理數字化的有益經驗和水資源節約集約安全利用的探索路徑。
站在世界的舞臺,寧夏的底氣何來?
傳承和發展。寧夏引黃古灌區延續發展了兩千多年,各類水利工程持續惠澤人民,經濟社會繁榮昌盛,書寫了一部流淌千年的水利開發巨著。
創新和改革。為撐起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水安全保障,寧夏水利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創新驅動,開展智慧水利先行先試,率先建設“互聯網+城鄉供水”示范區,蹚出了一條以數字賦能水資源節約集約安全利用的新路子。
數字賦能治水,水利現代化實踐行穩致遠。
從“點對點”到漫步“云端”
數字治水推動水治理方式深刻轉變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從“點對點”的直線微波通訊,到搭建一張內網運行,再到漫步“云端”、系統融通的數字賦能,寧夏在水利信息化帶動水利現代化的道路上不斷探索。
黨的十八大后,特別是“十三五”以來,寧夏遵循新發展理念,深入貫徹中央數字經濟發展戰略部署,發揮治水要素較全、信息化基礎較實、試點條件較好的優勢,在防汛抗旱、供水服務、水資源監管、河湖管理等重要領域建成一批數字典型,初步探索形成了系統治水新模式。
今年6月10日,科研技術人員將秦漢渠第一農場渠的生產現場搬到了幾十公里外的辦公室:水聯網級聯調聯動全渠道控制算法軟件第二次試運行如期開展,10個閘門被一個“大腦”操控,按照目標流量指令,每5分鐘思考一次,以毫米級的精確度,不斷調整閘門開閉距離,以保證取水流量快速穩定在目標流量附近,實現水量精準配送、減少灌溉棄水、降低人力成本,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
這是我國第一次在灌區使用國內的系統操控閘門,是引黃古灌區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
如今,寧夏灌區已安裝測控一體化閘門3148套、建成云泵站49座、打造云灌區130萬畝,對297處干渠重要控制斷面和715處重點建筑物實施在線監控,實現水工程、水資源智能遠程精準聯調聯控,水管單位持續減員500余人。結合水權水價水市場改革探索出“投建管服”一體化新模式,以有限的水資源保障了全區城鄉飲水、1000萬畝農田均衡灌溉和產業發展用水安全;彭陽縣“互聯網+城鄉供水”模式打通農村供水“最后一百米”,讓農村群眾吃水實現“從毛驢馱水到手機買水”的歷史性轉變。
2020年至2021年凌汛期間,冰凌在嚴寒的壓迫下或爬坡上岸,或沖堤淘岸,但這些“一舉一動”都被精準監測和預報預警系統捕獲,成為黃河寧夏段防洪(凌)減災系統的“耳目”和“參謀”。
在水利云平臺數據服務支撐下,我區建成的水旱災害防御應用系統實現了洪旱災害風險“預警預報、異地會商、災害評估”綜合功能,水資源管理應用系統實現了監控精細化、高效化、數字化,為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水資源“雙控”行動提供科學依據;河湖長制平臺讓實時監管、斷面交接制等落到實處;水保監測管理系統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全方位數字化支持。
同時,水慧通與自治區政務服務網、水利部行政審批網完成了部、區、市、縣四級對接互通,656項水利行政審批事項實現全流程在線辦理,取水許可電子證照實現了部省聯動、全域發放,水資源稅取用水信息管理系統實現了水量申報、核定在線辦理,做到了“過程透明、數據跑路、群眾省心”。
打好創新破題組合拳
數字治水推動水治理能力有效提升
問題是導向,創新是突破。自治區水利廳按照“數據上云、公網傳輸、專注應用、機制適配”路徑,加快推進水利管理電子化、水利生產自動化、水利服務智能化、水利決策科學化,以數字化帶動水治理現代化。
難題:信息化發展“認識不到位、建管不專業、安全不放心”
破題:主動換理念上云端,堅決把信息化作為水利創新發展的“牛鼻子”。按照“信息化+制度+人”整體思路,把智慧水利作為現代水利建設關鍵,把互聯網思維作為人員考評主要內容,把信息化項目作為“一把手”工程,提升干部職工數字素養,實施信息化工作理念、制度、流程、方式全方位轉型升級和多維度深層改革。堅定把專業化作為保障信息安全的“防護網”,水利信息化系統完成了與自治區政務網全面對接,全部納入自治區電子政務外網網絡安全監管體系,實現了與數字政府網絡安全統一標準、一體防護。堅持把社會化作為智慧水利建管的“生力軍”,通過政府購買社會服務,完成原有20多種不同格式數據的轉換遷移,從此結束了自購服務器和自我運維的時代,累計節省數據中心建設和運維費超過1億元。
難題:信息化建設“應用孤島、數據煙囪、協同壁壘”
破題:統一搭平臺建體系,建成“水慧通”平臺,實現治水應用“一臺統管”。不斷完善提升承載各項水利應用的數字平臺,統一提供用戶、接口、共享等組件支撐,不買一臺服務器、不鋪一米光纜,已分級部署水利政務、業務、服務、財務、黨務五大類共56項應用,全區72家水利單位1.4萬干部職工上線協同工作,消除“互聯網”盲區,實現治水數據“一網通聯”,打通了全區水數據信息高速公路,實現由水利專網向電子政務外網轉變,累計節省網絡建設和運維費超過1.5億元。目前,全區水利系統有線寬帶接入電路562條,無線網絡連接端點6.8萬個,基層所站互聯網通達率達95%以上。聯通“政務云”系統,實現治水主體“一體協同”,基于自治區政務云中心,率先建成“云、網、臺、端”水利一體化信息系統,搭建起現代水利數字空間,上接水利部、下聯水務局、橫通涉水部門,實現“一個平臺多個主體”協同工作。
難題:信息化推進“統籌不力、動力不足、投入不夠”
破題:大力配機制轉方式,堅持規劃引領,政府推動。印發《寧夏智慧水利“十三五”規劃》,實施“互聯網+水利”三年行動,做到全區水利信息化一盤棋統籌、一張網運行、一體化推進。將水利信息化內容作為水利項目立項前置要件,建立水利信息化建管、安全、運維等6項制度13個規范的制度體系,解決了信息化“各管一片、各行其是、重復建設”問題。堅持產業支撐,科創驅動。按照“研究院+試驗區+產業園”的模式,聯合清華大學、銀川市成立了水聯網數字治水聯合研究院,設立了寧夏水聯網數字治水產業園,以“創新聯合體”的方式匯聚政產學研用要素開展治水創新。數字治水納入自治區九大重點產業進行培育,國際國內知名的璐碧墾、耐特菲姆及京藍、大禹等31家高新企業已在寧夏建廠或入駐數字治水產業園。堅持多元投入,項目帶動。落實工程投資帶信息化,通過數字產業化撬動社會投資,五年全區政府水利信息化投資達9.7億元。特別是2020年,按照先行區建設要求,聚焦城鄉供水、灌區服務、黃河保護治理等重點,謀劃了“互聯網+城鄉供水”、寧夏“黃河云”等20項共320億元的“十四五”數字治水新基建項目,為加快水利現代化建設夯基固本。
主動順應數字發展大勢
走出一條寧夏特色水利現代化之路
寧夏數字治水成果的應用,不僅滿足了農村群眾飲用“安全水”的需求,又將農村供水提升到“幸福水”的層面,寧夏也將成為第一個在全國實現農村用水和城市用水同樣水平的省區。
寧夏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將大力推動治水管理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致力于打造新時代治水思路“寧夏方案”,擔當水利現代化發展“試驗田”。
在發展方向上,構建水利信息化集約化承載體系、數字化感知體系、網絡化傳輸體系和智能化應用體系,以數字化推進水利高效能治理、高水平均衡、高質量發展,著力打造數字黃河流域乃至全國水利新基建典型、水利數字化改革示范、水利科創服務樣板。
在發展目標上,到2025年,全域“實時感知、水信互聯、過程跟蹤、智能處理”的水聯網基本建成,云環境公共化、水工作數字化、水治理協同化、水決策科學化、水產業融合化、水服務普惠化基本實現。
在發展任務上,堅持治水“人員、應用、制度”三位一體數字化融合升級,通過加強互聯網理念培養、信息化知識培訓、數字化工作運用,提升全員信息化素養;通過加強水數據建設、拓展水數據空間、優化水數據環境,筑牢治水數字化基礎;通過業務工作數字化和模型化,提供更加方便、快捷、及時、精準、智能的水利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產品,更好地滿足不同群體的水利多樣化和個性化需求。
在發展模式上,采取政用產學研全要素統籌配置方式,按照“科創、試驗、產業”三位一體推進實施,以“智慧水利”先行先試和“互聯網+城鄉供水”示范省(區)建設為契機,重點做強數字治水科創服務平臺,做實數字治水綜合試驗區,做大寧夏水聯網數字治水產業園,打造全國數字治水創新發展領軍模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