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牙湖鄉:跳出“一畝地” 奔上“致富路”
告別貧困、實現共同富裕是每一位中國人的夢想,也是黨和政府孜孜不倦的追求。在保質保量交出一份脫貧攻堅答卷、數百萬群眾告別絕對貧困后,自治區提出大力實施百萬移民致富提升行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確保移民群眾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跟得上、不掉隊。
一滴水能折射太陽的光芒。連日來,記者在銀川市興慶區月牙湖鄉走訪看到,從毫無生機的荒漠,到生機勃勃的綠洲;從移民群眾不舍土地,到跳出“一畝地”變身年收入數萬元的產業工人;從曾經的上訪“重災區”,到上訪率變為零;從近3萬移民的純移民貧困鄉,到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等重磅榮譽……打贏脫貧攻堅戰后,這里的干部群眾正甩開膀子鉚足勁,緊抓“百萬移民致富提升行動”契機,意氣風發向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目標闊步前進。
巧解心結 移民放下“一畝地”
農民只有從土地中解放出來,才能成為產業工人、創業者,才能大有作為。月牙湖鄉數萬移民,尤其是“十二五”期間從我區中南部地區搬遷的1.68萬生態移民的脫貧致富故事,就從這里開始。
“讓農民放下土地,就等于讓中年人轉行,相當于要農民的‘命’!闭f起移民搬遷工作,月牙湖鄉濱河家園四村黨支部書記楊志仁感慨道。2014年彭陽縣動員群眾移民時,老百姓問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搬上去有地嗎?”因為在農民心中,有地心里才踏實。
當得知“戶均一頭奶牛、人均一畝水澆地、戶均54平方米的一個庭院、戶均一人穩定就業”的搬遷條件后,群眾放下了心理包袱,積極投身其中。
移民們搬遷就位后,當地干部給搬遷群眾算了一筆賬:按照一戶四口人算,戶均一頭奶牛托管給企業每年收入2800元,4畝水澆地流轉費每年收入1600元,戶均每年一人務工掙數萬元……聽到要將土地流轉出去,有村民不淡定了,有人說“政府騙人”,還有人偷偷溜回了老家。爭論中,月牙湖鄉一邊積極動員不熟悉水澆地種植的群眾放下土地轉型做產業工人,一邊放開讓個別人嘗試種地。一年后,面對前者年收入數萬元,后者因種植枸杞等作物出現“賠本”的現象后,移民們終于想明白了:把土地流轉出去,把自己從土地上中解脫出來,積極做產業工人才有望脫貧致富。
思想是總開關、總閘門,沒有思想上的破冰,就難言行動上突圍。從移民們為了“一畝地”搬遷到自愿放下“一畝地”,月牙湖鄉用現實對比破解了農民世代離不開土地的心結,為群眾脫貧致富徹底解決了思想問題,也拉開了移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序幕。
緊抓產業 “活水源頭”滾滾來
8月29日,月牙湖鄉農業產業園穹頂(寧夏)生態科技有限公司運營中心車間外,五六輛大貨車正在等待蜜瓜裝車。寬敞干凈的車間內,四五十位工人正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篩選、貼標、裝箱、搬運、裝卸等工作!霸卵篮惩、日照等自然條件獨特,蜜瓜口感很好,一個就能賣40元以上,絕大數銷往區外高端商超,供不應求。”該公司副總經理謝鑫介紹,公司在月牙湖鄉參與土地流轉超千畝,生產高峰期用工人數四五百人,平常也有200多人,每月人均收入3000元以上。
讓移民從土地中解脫出來積極做產業工人,首先得有工可做,否則就是紙上談兵。為了兌現承諾,月牙湖鄉首先將目光鎖定在產業上,堅持產業強基,以三產融合發展為核心推動移民脫貧致富。
以龍頭企業引領產業發展。為最大限度保障農戶利益,月牙湖鄉始終把能為移民帶來實惠列為招商引資的硬標準,實力強、信譽好、社會責任心強、勞動密集型、綠色發展型的企業是首要選擇。先后引進了寧夏壹盛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寧夏鴻益程牧業有限公司等26家企業,形成了以奶牛、蜜瓜、香菇、肉牛、肉羊、花卉、肉兔等為主的致富產業,初步打造了以萬畝奶牛養殖園區、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肉牛養殖園區、肉羊養殖園區、蜜瓜基地為中心的“四園一基地”產業發展格局。穹頂(寧夏)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引進的龍頭企業之一,公司火熱的生產場景亦是當下全鄉產業發展的縮影。
以體制機制創新促農增收。產業迅猛發展過程中,月牙湖鄉創新了“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了“流轉土地分利一批、溫棚收租分紅一批、產業用工就業一批、反租倒包發展一批”,讓移民就地就近務工就業,實現賺錢顧家兩不誤:人均年收入400元土地流轉金,數千移民成為產業工人年收入3萬元至4萬元,3976戶移民奶牛托管每年收入2800元,部分移民金融扶貧貸款委托企業經營每年分紅3000元,兔舍建設帶動232戶建檔立卡家庭戶均分紅2000元,肉羊養殖場為200戶農戶提供養殖場地實現年戶均增收3萬元。
正因為月牙湖鄉緊抓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增加農民收入這個核心,堅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做好了富民興村產業,才取得了決戰脫貧攻堅的最終勝利。未來,不斷提升移民收入,實現共同富裕夢想,振興鄉村產業,培育發展新動能,促進產業提檔升級,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已被月牙湖鄉提上日程,并付諸實踐。
狠拼就業 “鐵桿莊稼”勢頭好
每日清晨,月牙湖鄉成百上千的村民在街頭等待出工,勞務經紀人有序用車輛將務工者接走的“獨特風景”,頗有改革開放初期深圳勞務市場的味道。該鄉“花式”務工的鏡頭也讓人印象深刻:濱河家園四村76歲的李世雄夫婦在村扶貧車間里悠閑地編織著麻編制品,每月能掙上千元;濱河家園五村剝蒜加工廠里婦女們有說有笑,邊剝蒜邊掙錢;村民乘車去附近的寧東基地做環衛工作,每天收入80元……
產業發展解決了部分村民的就業,但不足以消化全鄉勞動力。為此,月牙湖鄉在發揮“鐵桿莊稼”帶動作用、拓寬就業渠道上做起了文章。建立就業信息臺賬,準確掌握勞動力和就業情況,對未實現就業的家庭及時進行“一對一”就業推薦。積極協調周邊用工企業,通過扶持本地勞務經紀公司、勞務經紀人,實現年輸出勞務人員9751人,建檔立卡戶有勞動能力家庭全部實現戶均至少一人穩定就業。組織移民外出從事服裝加工、建筑施工、園林綠化、衛生保潔、物業管理等工作。投資建設5間扶貧車間,開辦2座村頭工廠,集中解決了濱河家園500多名留守老人、婦女、殘疾人的就業問題。加快推進月牙湖鄉小城鎮一期建設,支持脫貧人口從事個體經營,鼓勵發展“小店經濟”“攤位經濟”,解決部分移民就業不穩定、收入不高的問題。為移民提供創業培訓、創業指導、創業擔保貸款等一系列創業服務,落實各類創業補貼政策支持,增強移民創業積極性。
就業是民生之本,有就業就有收入,有收入老百姓才能心里踏實、才能端穩“飯碗”。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月牙湖鄉始終致力于解決就業這個最大的民生問題,用就業讓移民實現了從滿足溫飽、邁向小康再到追求美好生活的一步步跨越。事實證明,多施精準之策,多下服務之功,內挖潛力,外增動力,內涵、外延并舉,就一定能為群眾就業、致富惠民開辟出新的渠道。
扶志扶智 “口袋腦袋”一起富
“不敢想,以前在彭陽老家種40畝地,天氣好的時候每年收入不到1萬元,除掉種子、化肥、人工等成本,就夠糊口,遇到旱年還倒貼錢,有時候都沒錢買鹽!8月30日早晨,提及移民搬遷前后生活變化,濱河家園四村村民馬廷發感慨道,“現在好了,僅土地流轉費、奶牛托管費、扶貧貸款企業分紅就能頂過去一年的收入,再加上和村民組隊干點小工程,每年收入咋都超過10萬元了。兒子也從福建回來去了肉兔場,每月能掙4500元!彼钢鴦倓倲U建的院落、新買的越野車說,鄉里像他這樣條件的村民越來越多了。
馬廷發所言非虛,一組數據足以說明問題!笆濉币詠,月牙湖鄉生態移民年人均純收入已從2800元增至近萬元,全鄉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3500元,比“十二五”末增長193%。移民紛紛感言:生活方便多了,孩子上學不用翻山越嶺了,想去銀川,家門口就有公交車;生活富裕了,開小轎車不再是天方夜譚;活出了精氣神,人人都在為幸福日子奮力打拼……
這樣一幅美麗鄉村畫卷,是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月牙湖鄉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結出的碩果。近年來,月牙湖鄉加快完善基礎設施,通過建設污水處理廠、人畜飲水提升改造、商業街環境整治、人居環境衛生整治和全域無垃圾治理等系列措施,讓鄉村人居環境面貌煥然一新。改善義務教育階段辦學條件,落實各項教育資助政策,實現醫療保險建檔立卡戶全覆蓋,全面完成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征繳工作,積極開展各類文化體育活動,鄉、村圖書室全部免費開放,完成送戲下鄉演出和文化惠民演出任務,基本公共服務均衡發展,使移民們切身感受到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帶來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各村積極組織實施移風易俗和政策宣講、技能培訓活動,開展“道德紅黃藍榜”活動,以“村規民約”為抓手,全面推進“積分銀行”,建立正反典型獎懲機制,進一步激發了移民群眾的內生動力。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拔窮根、改窮相、換窮貌,不單在“口袋”更在“腦袋”,拔不掉思想上的窮根,就樹不起致富的自信。正因為如此,月牙湖鄉始終重視扶思想、扶觀念、扶信心工作,由此激發了貧困群眾擺脫困境的斗志、奔向美好生活的動力,跳出了精神越貧瘠、物質越匱乏的惡性循環,更形成了“富口袋”和“富腦袋”的良性互動,為當地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歷史照亮未來,征程未有窮期。在月牙湖鄉扶貧產品展銷中心觀景臺上,目睹一眼望不到邊的現代化溫棚,面對“全鄉共12個村有11個被自治區確定為百萬移民致富提升行動重點村”的艱巨任務,鄉長田曉陽語氣堅定:“跟著中央精神堅定走,按照自治區部署努力干,沿著脫貧攻堅步伐向前邁,移民一定能過上跟城里人一樣的生活,群眾肯定能富起來!
當移民致富提升行動的實施方案“撒”在月牙湖的大地上,產業發展、就業渠道、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人居環境、精神文明建設、基層治理“提檔升級”的火熱景象布滿田間地頭、廠房村落時,我們有理由相信,月牙湖鄉移民的未來不是夢,他們一定能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堅定、更加從容!
荒漠變綠洲,處處是希望。 記者 錢建忠 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