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春耕新氣象
4月10日,記者來到位于吳忠市利通區金積鎮田橋村的小麥種植基地,猶如置身于一片綠色的海洋,200畝春小麥已有10厘米高,吳忠市伊禾農機作業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譚振龍正在田邊指揮農機手通過北斗導航在小麥行間套種玉米。
“這200畝小麥地里種的是寧春58和寧春46,這兩天忙著套種玉米呢。待7月份收了小麥,可以再復種一茬飼草,由此實現一地三種。”譚振龍說。
“過去單種小麥,1畝地純收入200元,如今一地多種,通過科學種植,采用優良種子、水肥一體化、精準智慧機械化,加之國家糧補,1畝地純收入最少在1300元,農民種糧的信心足著呢。”譚振龍說。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悠悠萬事,吃飯為大。
近年來,寧夏一直把糧食生產作為“三農”工作的頭等大事,全區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1000萬畝以上,糧食總產量穩定在370萬噸左右,實現“十八連豐”,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貢獻。
今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和鄉村振興全面展開的關鍵之年,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將春小麥擴種、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等任務納入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和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內容,督促指導各市、縣(區)高質量完成種植任務,堅決把保障糧食安全的主動權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春耕生產開展以來,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及相關職能部門早計劃、早部署、早行動,圍繞糧食生產從保障農資供應、落實惠農政策、推廣先進種植技術、擴大農機作業面積、打造智慧農業等多方面入手,全力護航春耕春播,全力打好農業生產“第一仗”。
同時,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加大與財政部門的溝通對接力度,加快下達春小麥擴種、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補貼資金。落實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產糧大縣獎勵、制種大縣獎勵、綠色高質高效創建、馬鈴薯種薯繁育等項目資金,將社會化綜合服務、綠色高質高效、有機肥替減化肥等項目資金向承擔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任務地區傾斜,保障農民種糧基本收益,保護好農民務農種糧積極性,確保完成國家下達的糧食生產目標任務。
截至目前,全區春播工作已全部完成,各縣(市、區)共播種春小麥75.5萬畝,其中灌區播種面積53萬畝,山區22.5萬畝,完成播種任務的111%,播種面積比去年增加32.9萬畝,增幅77.2%。
“藏糧于技”,也要“藏糧于地”。
“近年來,我們以‘長牙齒’的硬措施保護耕地,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控制‘非糧化’,開展撂荒地整治,明確耕地利用優先序,確保基本農田主要用于種糧。”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今年,寧夏計劃糧食播種面積1034萬畝,包括小麥播種面積120萬畝(其中,春小麥68萬畝,比上年增加25萬畝,增加60%);玉米播種550萬畝(其中,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達到80萬畝);水稻播種80萬畝;馬鈴薯播種140萬畝;雜糧播種144萬畝。全年糧食總產量預計達到380萬噸左右。
寧夏還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和高效節水灌溉項目建設。今年新建高標準農田95萬畝,發展高效節水灌溉43萬畝;大力實施“三個百萬畝”工程,改善耕地生產條件,建設一批旱澇保收、高產穩產基地,夯實農業發展基礎。
“修建了機耕路、農用橋和灌排渠道,徹底解決了農機作業、抗旱排澇等困難。同時,地力培肥增加土壤肥力,我們種田增產增收更有底氣了。”青銅峽市小壩鎮永豐村村委會副主任滕占武向記者介紹,過去,永豐村大部分農田沒有進行統一規劃,支斗農渠砌護率只有8%,配套工程簡陋失修,溝道滑塌嚴重,農業生產道路不暢,高崗地隨處可見。被劃為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區后,灌溉周期從14天降到7天,每畝地可節水180立方米;機耕路四通八達,耕、種、收、管全程機械化;小麥產量每畝由300公斤增加到近500公斤,玉米畝產提高100公斤以上。(記者 張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