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惠民,讓群眾收獲滿滿幸福感
“因為疫情的原因,‘文化大篷車’按下了暫停鍵。但是話劇院的演員們沒有放松排練。今年新年伊始,話劇院就建立了演員每日早功練習機制,形體、發音、肢體語言、臺詞片段、經典臺詞……一樣不落,為的就是練好基本功,日后更好投入演出工作。”4月12日,寧夏演藝集團相關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緊扣時代主旋律創排節目,是寧夏演藝集團的優良傳統。截至今年4月,歌舞劇院、秦腔劇院、話劇院、雜技團排練了“2022年寧夏文化大篷車”下基層活動的一系列演出節目,其中有舞蹈《豐收中國年》、數花《喜迎二十大·禮贊新征程》、眉戶劇《閩寧鎮移民之歌》、兒童劇《菲亞·飛呀!》《花樣男孩》等。
“花兒本是心里話,不唱還由不得自家,刀刀拿來頭割下,不死還是這個唱法……”2013年,寧夏原創秦腔現代劇《花兒聲聲》摘得中國藝術節最高獎——文華大獎。隨后,寧夏乘勢發力,先后創作推出秦腔現代劇《狗兒爺涅槃》《王貴與李香香》,形成了極具特色和影響的“寧夏秦腔三部曲”。在2019年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上,《王貴與李香香》再奪第十六屆“文華大獎”。“寧夏秦腔三部曲”的成功,是近年來寧夏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一個縮影。
黨的十八大以來,寧夏文化和旅游廳緊緊圍繞黨中央重大戰略部署和自治區重點工作任務,結合人民群眾的現實需求,積極引導廣大文藝工作者潛心創作,推出了話劇《閩寧鎮移民之歌》、舞劇《不到長城非好漢》、音樂劇《花兒與號手》、京劇《莊妃》、現代京劇《花漫一碗泉》、雜技劇《巖石上的太陽》、音舞詩畫《紅旗漫卷六盤山》、交響組樂《家鄉的花兒》和音樂、舞蹈等200余部精品力作,實施美術創作收藏500余幅書畫作品,全景式展示寧夏各族群眾在黨的領導下建設美麗新寧夏的史詩歷程,許多作品屢屢榮獲國家級獎項,為講好寧夏故事、打造寧夏品牌作出了貢獻。
文化為民,是文化事業的“根”與“魂”。多年來,寧夏持續深入加大投入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大力發展普惠型文化民生。從1984年至今,面向基層、服務群眾的“文化大篷車”累計行駛近百萬公里,演出9000余場,足跡遍布寧夏山川和全國26個省(市、區),把黨的關懷和精神文化食糧送到了最基層,被中宣部譽為全國文化戰線上的一面旗幟。
在“大篷車”精神的感召下,近年來,寧夏相繼推出了“送戲下鄉”“戲曲進鄉村”“高雅藝術進校園”“文化大篷車下基層”等活動,各級各類文藝院團常年深入基層,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軍營、進廠礦,以“大篷車”“輕騎兵”的形式開展惠民演出,每年演出2000場次以上,引導群眾知黨恩、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鑄牢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廣泛開展“歡樂寧夏”系列群眾文化活動,培育“清涼寧夏”“文化銀川 花開四季”“濱河大舞臺”“消夏音樂季”等特色文化廣場40個,年均開展廣場文化演出1500場以上,打造了一批展現百姓生活、表達人民心聲、抒寫偉大時代的群眾性文化活動品牌,切實增強了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豐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動,豐富了農村群眾精神生活、推動了鄉村文化建設、提振了鄉村文化自信。
與此同時,“文化大篷車”下基層活動小分隊還積極開展結對幫扶活動,通過理論講授、示范身傳、培訓輔導等方式,幫助當地民營文藝團體、業余演出團隊、鄉村藝人和非遺傳承人等提高業務能力和創演水平,進一步鞏固基層文化陣地,活躍基層文化生活,探索出通過“文化大篷車”實現“送文化”到“種文化”轉變發展的新路子,為基層文藝普及發展注入了生機活力,激發了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內在動力。(記者 張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梁言順在銀川市調研
- 人民網銀川4月17日電(記者 張文)4月16日,自治區黨委書記梁言順到銀川市調研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看望慰問干部群眾,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落實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歷屆班子帶領廣大干部群眾打下的良好基礎上,堅持發展和安全“兩點論”“重點論”有機統一,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在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大抓發展、抓大發展,推動全市各項工作走在前、作表率。 梁言順先后來到寧夏中環光伏材料公司、中欣晶圓半導體科技公司、共享智能裝備公司、寧夏沃福百瑞枸杞產業股份公司,進車間、聽介紹、看產品,與企業負責人交流,詢問了解單晶硅材料智慧工廠項目建設、半導體晶錠和硅片生產、鑄造3D打印設備制造、枸杞精深加工及市場銷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