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沙古渡濕地公園生態修復舊貌換新顏
初秋的寧夏黃沙古渡國家濕地公園里,野鴨暢游在水中覓食,各種鳥兒不時輕啄水面嬉戲著,岸邊游人三三兩兩駐足觀看,不時拿出手機拍照留念,一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景象。“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的修復治理,公園現有植物達30余種、鳥類有60多種,黑鸛、白尾海雕等國家級保護動物的種群數量每年都在遞增。”8月17日,寧夏黃沙古渡國家濕地公園相關負責人說。
據了解,寧夏黃沙古渡國家濕地公園是典型的黃河河流濕地,位于銀川市黃河東岸,毛烏素沙漠邊緣,其中濕地面積由黃河河流、洪泛平原濕地和月牙湖湖泊等組成,占比近七成。十幾年前,這里因人為亂墾亂牧等原因,造成了濕地植被嚴重退化、沙化,加劇了風沙流動、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日益惡化。近年來,銀川市在濕地恢復建設和保護管理中,選擇由民營企業參與建設和經營管理國家級濕地公園的模式,為濕地保護注入更多力量。
“我們企業參與濕地公園建設的過程中,延續的是治沙與濕地保護并重。”寧夏黃沙古渡國家濕地公園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通過封育禁牧、退田還灘,以及在沙漠與濕地的邊緣種植紅柳、沙柳、花棒等植被,進行生物治沙,防止沙漠進一步擴大,基本遏制了沙漠對濕地的侵害。此外,這里還建設了濕地管理站,修建保護圍欄、管護碼頭、瞭望塔、鳥類觀測亭等設施,聯合寧夏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公園里實施了黃河濕地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濕地監測監控平臺等項目,對鳥類、動植物、水資源及自然環境進行調查監測。
“監測數據顯示,濕地公園的生態環境向好,生物多樣性得到了進一步保護。”自治區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說。歷經十幾年的生態治理修復,濕地公園在堅守治沙防線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沙資源,已經將以往的“沙之害”轉變為現在的“沙之利”。經了解,緊鄰濕地周邊村鎮的百余名農民實現依托濕地就業,他們的家庭收入來源也從種植養殖轉向服務業。“良好的生態環境讓濕地進入良性發展,帶動周邊百姓切實享受到了生態紅利。”該負責人說。(記者 李錦 實習生 馬海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