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巷頭條丨5年打磨20次易稿,探尋寧夏原創音樂劇《花兒與號手》的幕前幕后
《花兒與號手》劇照。寧夏演藝集團供圖
這是一曲熱血芳華的青春之歌;
這是一曲西北“花兒”唱響長征贊歌;
這是寧夏“花兒”與江西民歌的交匯共鳴。
近日,寧夏原創音樂劇《花兒與號手》作為第十七屆文華大獎39部終評作品之一,在河北衡水保利大劇院精彩亮相,以其壯觀的場面、跌宕起伏的情節讓觀眾深深感動和震撼。
《花兒與號手》由寧夏回族自治區重點扶持、寧夏演藝集團歌舞劇院歷時5年精心打造。該劇以紅軍長征路過六盤山為背景創作,全劇充滿寧夏“花兒”民歌同江西民歌的音樂交匯,散發出山野風情與崇高理想的共鳴,凸顯對美好心靈、青春和生命的贊美。
現代音樂劇理念表現革命歷史題材
“我們把偉大的長征精神、濃郁的民族情懷和對青春生命的熱情謳歌融為一體,用音樂劇的形式表達出來,這是一個有效的、有益的創作實踐。”音樂劇《花兒與號手》總導演王曉鷹介紹。
該劇將《紅星照耀中國》中“紅軍號手”的形象,通過藝術化的舞臺進行呈現,講述了紅軍小號手李瑞金因戰斗負傷,在六盤山區鄉村養傷期間,與歌手花兒通過音樂相識、相知,最終雙雙獻出年輕生命的感人故事。
“全劇采用了歌劇、古典音樂、流行音樂等音樂形式,將西北高腔山歌和江西贛南民歌完美融會,并巧妙融入了激昂的軍樂,與悠揚的寧夏民間小調形成鮮明對比,音樂效果更加豐富。同時又將柔美的民族舞蹈與剛勁的西方現代舞進行融合,表演更具藝術性和觀賞性。”寧夏演藝集團歌舞劇院院長陳麗云介紹說。
“花兒”是西北地區獨特的一種演唱形式,而寧夏六盤山區的“山花兒”地域性強,具有獨特性。“在這部劇的創作中,我們運用了很多寧夏‘花兒’的音樂元素,以現代音樂劇理念表現革命歷史題材,突出時代元素,弘揚傳統文化,通過多維度藝術創新彰顯音樂劇獨有品質,積極強調音樂劇人物形象多元化特征。”陳麗云說。
主創團隊歷經5年反復打磨,對劇情架構、歌詞、唱腔、服裝、道具等諸多方面不斷提升提質,將軍愛民、民擁軍、軍民一家親的濃濃情意體現得淋漓盡致。
《花兒與號手》劇照。寧夏演藝集團供圖
反復打磨修改真正鍛煉隊伍
從一次次打磨到一次次的排練,再到一次次幕起幕落……一曲高亢的“花兒”聲腔,將長征精神傳遞給現場的每一位觀眾。
對于《花兒與號手》主創團隊來說,以往該團隊創排的都是舞蹈劇,音樂劇是第一次,這個表演形式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在演員的選擇上也遇到非常大的困難,劇里演員需要能唱、能跳,還要會表演。
在演員招募的過程中,整個團隊里30人,只有一人是專業音樂劇演員。“我們的演員們必須具備極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天賦加上后期努力。”陳麗云說。
開排之前,導演帶領演員們進行了一個月的鍛煉,演員們在流汗、流淚、流血的過程中,去感受臺詞如何表現更符合形象,真正地去打動觀眾,引起共鳴,也漸漸從一開始的小角色定位到可以勝任大角色……
讓陳麗云印象最深的是劇本最近一次改動。“我們請了專家來指導,一位老師當時就告訴我們,軍號是不能留在號手身邊,這個劇情不合理,我們立即去考證,果然是有問題的。”團隊對軍號的劇情重新進行了修改,再一次地呈現用一個軍號體現了更豐富情感。
“這部劇戲份每年都在修改打磨,走到今天,非常艱辛不容易。”副導演聲樂指導陳沁說,對于演員的成長,對于整個寧夏歌舞劇院來講,反而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真正地鍛煉了一個隊伍。
5年來,寧夏文化和旅游廳先后組織召開了7次專家座談會,邀請國內知名專家進行論證指導,主創團隊綜合專家和觀眾的意見建議,僅劇本就修改了20多稿。“對該劇進行了反復打磨提升,整部劇演員表演更為細膩準確,舞臺轉換更趨緊湊合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得到穩步升華。”寧夏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花兒與號手》劇照。寧夏演藝集團供圖
用心用情用力創作藝術精品
音樂劇《花兒與號手》于2018年3月在寧夏人民劇院首演,迄今為止已在區內外演出70余場,得到了廣大觀眾和音樂、戲劇、舞蹈界專家學者的普遍贊賞。
在陳麗云看來,寧夏在文化上作為一個小省區,這次能以音樂劇的表演形式來沖擊文華大獎本身就是一種突破。
該劇先后入選2017年度國家藝術基金大型舞臺藝術創作資助項目、2019年度“西部及少數民族地區藝術創作提升計劃”重點原創劇目專家支持項目、2020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重點扶持劇目、2020年度文化和旅游部現實題材主題創作劇目、“慶祝建黨100周年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程百年百部”創作重點扶持作品、2021年榮獲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圓夢獎”最佳劇目獎。
“我們著力在打造文藝‘高峰’上下功夫、謀突破,舞臺藝術事業發展碩果累累,音樂劇《花兒與號手》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寧夏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十年來,寧夏文化和旅游廳組織廣大文藝工作者創作了200余部(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富有寧夏底蘊、充滿時代氣息、散發泥土芬芳的舞臺藝術精品力作,筑起了寧夏舞臺藝術創作的“高原”。
下一步,寧夏文化和旅游系統將積極引導全區廣大文藝工作者創作更多更好的優秀舞臺藝術作品,用心抒寫時代、用情服務群眾。(劉峰、李玲、楊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