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院:到土地上去“種”人才
今年3月,教育部、農業農村部、中國科協等部門聯合發文,共同推廣科技小院研究生培養模式。
科技小院是一種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的創新模式,通過“科協領導、高校實施、老師指導、學生常駐、各方支持”的機制,開辟了科技工作者與農民、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的新路徑,打造農村科普、推廣現代農業科技、農民培訓及服務“三農”和鄉村振興的有效平臺。
黨的二十大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部署,強調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
為此,自治區科協對科技小院工作進一步周密部署,以助力“六特”產業發展為切入點,不斷推進科技小院建設工作。在國家相關部門支持下,我區針對11個縣(市、區)的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建設11家科技小院,涉及葡萄酒、枸杞、牛奶、肉牛、灘羊等特色產業。目前,已建成命名4家科技小院。
科技小院有別于過去的一些科研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一點是讓研究生長期駐扎在產業生產一線,根據學制,除掉在校學習時間外,在一線實習工作短則一年半,長則兩年。再加上專家、教授隨時隨地的技術、科研指導,手把手帶著學生在工作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零距離、零時差、零門檻、零費用服務農戶及生產組織。
一頭連著高校學府,一頭連著田間地頭,科技小院要瞄準破解的是科技人員與農民脫節、科研與生產需要脫節、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的根本性問題,也是真正打通農業技術推廣普及“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舉措。
采訪中,不管是學生老師還是生產組織,有一個共同感受是只有在產業一線發現并解決技術難題,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企業創新,降低成本、提高產品品質、增加收益。而高校師生帶著科研課題到一線,也能將課堂里學到的知識更緊密地運用到生產實踐中。
此外,無論是和企業職工、農戶共同勞動工作,還是在實習實踐中撰寫工作日志、調研報告,在校園之外的廣闊天地中,學生們豐富了知識體系、增強了勞動能力,創新開闊了思維。
在自治區科協的積極對接下,目前,我區先后有15位高校教師申請與20多個農業專業技術協會、中心、園區、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為依托合作單位試建科技小院,為當地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提供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全鏈條技術指導。
此外,“農秀才”們到一線,還肩負起科普使命。廣大科技工作者下沉農村生產一線,把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社會服務和產業振興有機融合,真正實現建設一個小院,入駐一個團隊,帶動一個產業。(記者 和牧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