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秧歌”舞起來
村民們在村部排練“隋唐秧歌”。
2月1日,在中寧縣恩和鎮(zhèn)曹橋村村部院內,“隋唐秧歌”隊正在彩排,村民蔣漢清在一旁指導,糾正隊形和動作。
蔣漢清今年58歲,在曹橋村負責文藝宣傳,也是“隋唐秧歌”自治區(qū)級非遺傳承人。排練現場,10位村民身著古裝,分別扮演唐王、大臣、宮女、武士等角色,在鏗鏘有力的鼓點下,交替走著“圓場步”和“便步”,四門斗地、十字穿花、羊盤腸、雙蒜辮、單蒜辮等隊形不斷變換。
隋唐秧歌舊稱“跑大場秧歌”,是一種古典宮廷式民間舞蹈,流傳于中寧鳴沙、恩和一帶,是一種頗具特色的社火形式,屬于國內稀有的一種秧歌品種,其表演形式蘊含了農民“驅除邪疫”“祈保平安”的美好祝愿。
16歲的彭博帆是中寧縣第五中學初三年級學生,在隋唐秧歌里扮演小武士的角色,如今“跑大場”已經有3年了。他表演得很賣力,跑隊形、耍動作都有模有樣。彭博帆興奮地告訴記者,他有幸作為隋唐秧歌隊的一員,將代表中寧縣參加今年元宵節(jié)中衛(wèi)市的社火展演。
譚吉忠是曹橋村的村干部,扮演的是唐王,多年來,他一直熱衷于隋唐秧歌的表演,是隋唐秧歌中衛(wèi)市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他說,“村里能耍隋唐秧歌的大概有七八十人。今年秧歌隊又吸收了幾個年輕人,有幾個村干部也參與了進來,希望這些年輕人能夠把隋唐秧歌發(fā)揚光大。”
蔣漢清從小非常喜歡觀看村里老一輩人表演的隋唐秧歌,經常在秧歌隊彩排時在一旁模仿。當時隋唐秧歌第六代傳承人李興成見他耍得有模有樣,便邀請他加入秧歌隊,并教授他動作和技巧。
蔣漢清告訴記者:“隋唐秧歌有固定的陣法,10人表演缺一不可。現在年輕人進城、大姑娘出嫁,村上大多是留守老人和兒童,很難組成一個像樣的團隊,有時‘小武士’找不上,只能由姑娘扮演,現代音樂也很難融合到里邊,所以隋唐秧歌的傳承存在一些困難。”
值得欣慰的是,這幾年,中寧縣對隋唐秧歌從靜態(tài)到動態(tài)實施全方位傳承和保護,為隋唐秧歌的傳承與發(fā)展開辟了一片新天地。“我們有責任、有信心把隋唐秧歌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傳承好、發(fā)展好,讓更多的人了解曹橋村隋唐秧歌的魅力。”蔣漢清說。(記者 楊志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