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河馬姐的“繡花功夫”
取快遞、買藥、入戶走訪……說起為轄區各族群眾辦理的“柴米油鹽”的小事,馬姐的嘴角一直上揚。
馬姐名叫馬春香,是西吉縣公安局硝河派出所一名社區民警,她把各族群眾的小事當成自己的大事。
主動到基層 下足繡花功夫
“要是把我放到社區,我準能把社區警務工作‘繡成一朵花’!”西吉縣公安局相關負責人到硝河派出所調研時,馬春香壯著膽子說。憑著這份真誠,請求被批準了,硝河派出所副所長馬春香如愿當上了社區民警。
繡花需有功夫,當社區民警的第一天,馬春香便開始“練功”。
剛開始入村采集信息,馬春香記不住許多村民的姓名,于是她根據一張衛星照片,手繪了一張地圖。
說是地圖,其實更準確地應該叫路線圖:用線條畫出路段走向,隔幾厘米畫個點,在點上標注在此居住的村民姓名。馬春香說,雖然有些粗糙,但很實用,憑著這張圖,她再也沒有走錯過路,更沒有認錯過人。
村民喜歡叫馬春香為馬姐,她索性把微信名改成“硝河馬姐”。“這樣群眾就不用修改備注,找我也方便。”
除了手繪地圖,馬春香還建了“一戶一檔”,一目了然,每天翻看,村民的基本情況爛熟于心。
“誰家有困難,通過建檔摸底能了解個差不多。”馬春香說。村民蘇林泉患有腦梗,因戶口在吳忠市,無法在西吉縣享受大病救助等政策。馬春香建檔摸底時了解這一情況后,通過婚遷把他的戶口遷至西吉縣。“原價48元的藥,現在只要18.9元。馬姐人‘么麻達’!”蘇林泉的妻子說。
馬春香還把一份份工作日志繡出了“花”。包村至今,馬春香的工作日志積累了5大本,更新了3個版本。一開始只有文字,后來還添加了表格——西吉縣公安局推出“361”工作法后,表格內容更加細化,當天完成打勾,沒完成打叉,節省出不少填表時間。
學習手語 用心用情解民憂
“繡花”的馬春香,工作越做越細。
5月11日晚上,在固原市原州區西關南街一處出租房內,馬春香站在一對年輕夫妻面前“手舞足蹈”:她一會用雙手捧住臉,一會把雙手合起來,一會指指手中的袋子,一會又抱起雙臂,看起來十分急切。
這對夫妻是聾啞人,馬春香用手語和他們交流,動作連起來的意思是:“你媽媽已同意你們重新在一起了,還給你們捎來了換洗衣物。”
年前,小兩口鬧了點矛盾,女方被接回了娘家。后來,兩口子又和好了,可女方母親一直不同意女兒再回婆家。僵持了小半年,沒想到,小兩口一起到原州區打工去了。
得知此事,馬春香坐不住了。“他倆交流不方便,而且租房、吃飯都要花錢,我想把他們叫回家,再幫著找一份離家近的工作。”
為了讓小兩口沒有后顧之憂,馬春香提早給女方母親做通了思想工作,周末一下班,她帶著這個好消息從西吉縣趕到原州區與聾啞夫妻見面。
得知母親不再干涉,小夫妻十分高興,可仍不愿意回家,表示想找份工作賺錢,供孩子讀書。馬春香不好阻止,不停叮囑小兩口不要吵架,好好過日子。
和聾啞夫妻告別后,還是不放心的馬春香又聯系到了房東,留下了自己的聯系方式:“他們有啥事,你就給我打電話,聯系上我,就相當于聯系上了他們的家人。”
硝河鄉有13名聾啞人。當副所長兼任戶籍警時,馬春香簡單比畫一些動作,就能順利辦理業務。可當了社區民警后,她發現自己懂的那點手語遠不夠用,利用課余時間,她主動跟著特殊學校老師學習手語。她說,這更便于和聾啞人交流。
不刪微信 24小時開機
每次去硝河鄉新莊村,80多歲的馬蘭花總會給馬春香塞點東西,土雞蛋、西紅柿……種一畝甜玉米,也要給馬春香留兩行,可馬春香總用盡各種辦法塞回去。
“我只幫她調解過幾次鄰里小矛盾,她卻把我深深刻在了心里。”馬春香每每想起,都覺得老人對她的愛是一種鞭策,“我不能辜負大家對我的信任。”
“我們有信心,一起配合馬姐把關莊村創建成平安社區。”這是關莊村村民對馬姐的承諾。
每年開春,馬春香都會帶著一份承諾書入戶走訪。馬春香說,這份承諾書就是一塊能讓村民敞開心扉的敲門磚,村民有什么想法也會和自己溝通。
村民給馬春香承諾,馬春香也給了村民一個承諾。“我24小時開機,你們啥時候打電話我都會接聽,有需求我都會全力給予幫助。我承諾,絕不刪除任何一個人的微信,即便是我離開了這個崗位,也不會。”(記者 喬素華 見習記者 郭小立 實習生 樊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