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gogo大胆啪啪艺术,a毛片免费全部播放,末成年女av片一区二区,爱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人民日報看寧夏

寧夏增強農業發展活力

記者 徐元鋒 張 文
2024年08月22日09:1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甜蜜瓜,甜到心!”大棚里,藤蔓健壯挺拔,村民們細致地修剪、疏枝,今年的蜜瓜有望賣個好價;“無人化,效率高!”上百頭奶牛,依靠智能項圈、推料機器人等,完成自動化擠奶僅需20分鐘……走進寧夏銀川市興慶區月牙湖鄉,農業高質量發展新圖景正在展現。

近年來,寧夏發揮科技和改革的驅動作用,通過適度規模經營等方式,進一步增強農業發展活力。

隆隆聲不絕于耳,一人來高的車輪緩緩碾過土地,農機在田間作業,駕駛艙卻空無一人。此時的“農機手”,正坐在5公里外的市區服務站監控室,通過電腦進行遠程智能操控。

這里是靈武市馬家灘鎮西三村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該市鑫旺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站通過遙控傳感、5G通信和信息化集成等技術,在田間耕種、管護、收割等環節實現無人化。

“無人化農業實現了標準化、高質量的大規模機械作業。每臺農機的作業狀態會實時傳輸到系統,我們可以隨時看到完成的作業量、田間的氣溫等各項數據。”服務站負責人王海剛介紹。目前,該服務站托管了近4萬畝農田,小麥、玉米等畝產均比以往增加不少。

寧夏農業向機械化、智能化、數字化邁進,離不開背后的一大批農業專業人才隊伍。

“授粉的時候,棚內濕度可要盯緊。”走進中衛市中寧縣舟塔鄉康灘村,蔬菜大棚里,20多名村民搖著蒲扇,聚精會神聽著魏燕現場講授如何提高西紅柿產量。

魏燕剛從縣城的農技培訓班學習歸來,作為村里有名的蔬菜種植大戶,去年,她被縣里聘為本村的“科技特派員”,既為周邊群眾提供技術指導,又定期到縣里學習新的農技成果。

這樣的農技“二傳手”,在寧夏已經超過14萬人。“農業科技不能只躺在實驗室,要下沉到田間地頭,服務農業生產。”寧夏科技廳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目前,寧夏村村都已有多名“科技特派員”。

近年來,寧夏把產業領軍人才、農業專業人員和“鄉土人才”當作幫帶對象,針對性進行指導,農科院專家入駐農業高新企業、特色產業鄉鎮等任首席專家,同時鼓勵“田間教學”,確保每村都有5—10名產業發展急需的“田秀才”“土專家”,這為鄉村實現科技振興,打造了一支能干、能學、能教的人才隊伍。

在不斷提升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的同時,寧夏改革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增強農業發展動能。

“水稻200畝,主要在東面這塊地。西面是玉米450畝。”祁偉拿著手機大小的測量儀,蹲在田坎上核對播種區域,“土地流轉后,同一類作物可以規模化種植,效益提升一大截。”

祁偉是銀川市興慶區通貴鄉司家橋村村民。5年前,他成立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了650畝耕地,成為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

“別看咱們村的土地連成片,但是你家三畝、我家五畝的一劃分,大片的土地都‘化整為零’了。”祁偉介紹,村民們分散種糧,種植的時段、品種、模式等無法統一,農業機械很難充分發揮效用。“流轉連成片后,新型收割機一上午就能收完200畝水稻,放在以前很難實現。”他說。

“這些年家里3畝地沒精力打理,正好流轉出去,每年還能收入兩三千元。”村民賈秀梅表示,家里閑置的農田以流轉的形式入股合作社,不僅有保底流轉費,而且還能在年底參與分紅。

目前,司家橋村種植水稻1300畝,其中550畝流轉集中到兩家專業合作社。“根據實際,按需流轉。”司家橋村駐村第一書記楊波介紹,以土地流轉的方式,實現糧食種植的適度規模經營,不僅使閑置、拋荒的土地得到有效利用,促進了農民增收,而且提升了農業產業化、規模化水平,增強了鄉村發展動能。

為保障適度規模經營有序發展,寧夏近年來先后印發關于土地流轉的多個政策文件,從管理制度、示范合同等方面構建起流轉監管體系,并搭建了市、縣、鄉、村四級流轉交易平臺。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22日 第 10 版)

(責編:閻夢婕、寬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