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讓更多優質水產品“游”向千家萬戶
寧夏水產研究所養殖的魚獲豐收。
寧夏水產研究所內,工作人員查看魚苗。
漁民捕撈黃河養殖鯉魚。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賀蘭縣瑞信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魚菜共作系統。
日光溫室里,魚菜共生。
萬畝集中連片的內陸養殖池塘不斷升級。
編者按
“十四五”以來,寧夏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為牽引,堅持走特色化、差異化的漁業發展路子,實施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技術推廣“五大行動”,精耕細作、孜孜耕耘“藍色糧倉”。
20世紀80年代,利用世界糧食計劃署援助中國2814項目,寧夏“以漁治堿”讓沉睡千年的鹽堿地變成了萬頃碧波。進入21世紀,寧夏率先在西北地區探索開展鹽堿地南美白對蝦、青蟹、大黃魚等海水品種養殖。大黃魚苗種淡化培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階段性成果,寧夏海魚陸養實現零的突破。如今,鱖魚、鱸魚、河蟹等優新品種集體亮相,“瘦身”銀川鯉魚肉質鮮嫩Q彈,更多優質鮮活的水產品“游”向千家萬戶。
黃河邊的漁業種源振興
黃河,為寧夏帶來了寶貴的灌溉水源,也孕育了豐富的漁業資源。從黃河鯉魚到各類淡水魚種再到近年來的海魚陸養,寧夏漁業吸引著越來越多外界的目光。
“我在廣東養魚20多年,也是后來才知道我們那邊好多水產品都來自寧夏。這邊生產的加州鱸魚苗除了供應本地外,還銷往廣東、福建等地。鱸魚苗每尾賣2.5元,經濟價值比鱸魚成魚高,繁育飼養技術要求也更高。”位于賀蘭縣洪廣鎮的寧夏新明潤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一個個漆黑的大棚里10個直徑8米的缸形循環水養殖池,盛滿了水養著鱸魚苗,該公司技術負責人羅燦輝一邊拿著手電查看魚苗一邊說。
“近年來,寧夏大力推進漁業更新換代,推廣加州鱸魚、南美白對蝦、斑點叉尾鮰等名特優品種。以賀蘭縣為例,2023年,該縣的名優品種養殖面積達11593畝,年產量2472.81噸。目前,已建成加州鱸魚大規格苗種培育基地3家,年培育大規格苗種500萬尾,示范帶動養殖3000畝。”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
有了名優品種,是否要放棄常規品種?
“鯉魚要小的,草魚要大的。大家加把勁,爭取中午前發車。”在賀蘭縣寧夏水產研究所內的魚池里,數十名工人熟練地挑選著大小相等的魚兒分類放置在漁網中,來自甘肅的魚販子一邊催促工人一邊告訴記者,寧夏的鯉魚肉質Q彈,刺少,很受歡迎,這幾車魚是連夜運去敦煌的,爭取能趕上明天的早市。
“產業發展,種業先行。近些年,寧夏高度重視種業振興,在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科技廳等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寧夏從最初開始馴化養殖鯉魚1個品種增加到目前的51個。在圍繞產業加大新品種引進擴繁與示范推廣的同時,自1954年建所以來,我們所始終堅持開展黃河土著魚類資源的本底調查、救護繁育和保護利用等領域的研發工作。在人工救護繁育方面,先后攻克了黃河鯰、赤眼鱒、大鼻吻鮈等珍稀瀕危土著魚類人工繁育關鍵技術瓶頸,創造了黃河鯰1年產卵4次且繁育成活率均在80%以上的紀錄,成為國內最大的黃河魚類救護繁育基地;在新種質創制與良種選育方面,我們所先后聯合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高校院所,創新建立了黃河鯰人工雌核發育、人工誘導性逆轉、功能基因編輯和全基因組標記輔助選育等現代生物育種新技術,創制出F5代新品系和YY超雄魚,技術成果全國領先。”寧夏水產研究所副所長賽清云說。
通過深入調研水生生物資源、構建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推動涉漁工程的生態補償、深化人工救護與繁育技術的研發等一系列措施,寧夏有效加強種質資源的保護工作。截至目前,已建成黃河魚類種質標本庫1座,保存有黃河魚類剝制標本、浸泡標本60余份。黃河鯰、大鼻吻鮈、赤眼鱒等魚類組織、DNA、精子等樣本2000余份。已建設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場3個、國家級原良種場1個、省級原良種場6個,縣級水產苗種繁育場11個,保存親本超20萬斤。
“我們先后建設黃河青石段大鼻吻鮈、黃河衛寧段蘭州鲇、清水河原州段黃河鯉、沙湖特有魚類、西吉震湖特有魚類5個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保護的對象主要有蘭州鯰、黃河鯉、北方銅魚、大鼻吻鮈、高原鰍、似鯰條鰍、泥鰍、中華鱉等20余種,基本實現了黃河寧夏段主河道、重點漁業水域、重要魚類保護全覆蓋,保護面積達47300.5公頃。
目前,黃河特色經濟魚類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已納入自治區13個農業特色產業良種繁育建設,1家漁企成功入選全國首批種業陣型企業。全區各類苗種繁育能力達28億尾,常規品種苗種繁育實現100%自給。
“如今,我們引進智能監控、精準投喂、疾病遠程診斷等現代漁業技術,提高了養殖效率和產品質量。未來,我們將構建漁業大數據平臺,實現養殖環境、生產流程、市場需求的精準對接,為漁民提供更科學、高效的決策支持。”賽清云說。
因地制宜發展“稻漁共作”
如何將鹽堿地變成良田?“稻漁共作”模式給出了答案。
“這塊地兩年前是鹽堿地,從前年開始,我們把土地流轉過來,借鑒永興村實行‘稻漁共作’模式的成功經驗,一片田,既種水稻,又養蝦蟹,還可以治理鹽堿地,實現‘一田多收’的效果。”賀蘭縣立崗鎮永興稻谷產銷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吳英平告訴記者。
近年來,寧夏緊緊依托科研和成果推廣應用,結合寧夏土質特性、氣候環境條件、水稻種植工藝等特點,創新推出了符合寧夏稻漁產業發展實際的“寬溝深槽”新模式,并將流水槽、陸基玻璃缸等設施養殖技術與稻漁綜合種養深度融合,探索出了流水槽+稻漁、陸基玻璃缸+稻漁、陸基砼制池+稻漁、工廠化溫室+稻漁、養殖池塘+稻漁等5種“設施養魚+稻漁共作”生態循環綜合種養及尾水治理新技術新模式。
“剛開始的時候,這里地塊分散,土地鹽堿化程度高,無論是種稻還是養蟹都有很大困難。我們積極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合作,對鹽堿地進行治理,自治區農業農村廳提供資金及技術支持,今年預計水稻產量能夠達到每畝590公斤,螃蟹每畝40公斤,蝦每畝產200公斤。”吳英平說,經“稻蝦共生、稻蟹共生”種養模式生產出來的稻米,由于不打農藥、不施化肥,米粒飽滿香甜,品質更安全,最終達到綠色種植、生態養殖的效果。
目前,“設施養魚+稻田種植”新模式,水稻畝產量穩定在500公斤以上,實現畝產收益“千斤稻、千斤魚、萬元錢”,化肥減少65.4%,農藥減少48.6%,人工減少50%,用水減少25%,水資源利用率、土地資源利用率、畝產值、畝利潤“四提高”。破解了養魚水體、水稻種植面源污染、尾水直接外排等生態環境污染問題。
針對寧夏水資源有限、晝夜溫差大、鹽堿地菜棚產能低等問題,充分利用菜棚、鹽堿地資源,在全國率先將水產養殖移入蔬菜大棚,構建設施溫棚菜-魚復合種養模式,使設施溫棚同時產出魚和蔬菜兩種產品,實現生態環保、節能減排、改善土壤、高效產出目標。
“這里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其秘訣在于我們運用了‘魚菜共生’技術來達到溫室中養魚+種菜同步進行的效果。”寧夏賀蘭縣瑞信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遲宏偉介紹,“魚池里的水經水循環系統流進種植槽,利用魚的排泄物和餌料殘渣經微生物分解,轉化為蔬菜生長所需的營養成分,再用養魚的尾水灌溉蔬菜,蔬菜將養分吸收完畢,凈化后的水再次回到魚池中”。
截至目前,全區累計推廣稻漁綜合種養101.5萬畝,覆蓋寧夏引黃灌區4市13個縣(區)的水稻主產區,主要集中在銀川市和石嘴山市的中、重度鹽堿區。其中2023年推廣稻漁綜合種養面積1.5萬畝,水產品總量545噸,在賀蘭縣打造了“稻漁小鎮”“稻蟹小鎮”。菜魚生態種養單棚年利潤約5萬元,是單種蔬菜的2倍,減肥80%,減藥75%,經濟、社會、生態效益顯著。
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寧夏將進一步處理好“稻”“菜”和“漁”“糧”和“錢”“土”和“水”“一產”和“三產”、產業發展和科技支撐等方面的關系,科學利用稻田、日光溫室、鹽堿水土等資源,因地制宜發展稻漁綜合種養、試點推廣設施農業“魚菜共作”,實現穩糧(菜)促漁。同時,大力推廣應用名優品種、科學發展設施循環水養殖和稻漁、魚菜等綜合種養模式,促進發展漁業綠色生產力。
全方位開發宜漁資源
“10年前,聽說我要到西北養海鮮,親戚朋友都覺得不可思議。”寧夏藍灣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強佐洲用漁網撈出正在撲騰的魚兒。在養殖基地,一個個圓桶排列整齊,里面各種魚蝦翻滾。“現在,公司基地總占地2000畝,建成標準化精養池塘有800余畝、設施溫棚450畝,基地年調運名優水產苗種近400萬尾,以南美白對蝦、加州鱸設施溫棚和工廠化車間養殖為主。”作為一家綠色名特優現代化水產養殖示范園區,通過設施溫棚、工廠化車間等高標準設施,實現了漁業生產的規模化、標準化和自動化。
為了破解南美白對蝦設施化養殖水質不穩定等問題,藍灣公司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清華大學等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共同研發適應鹽堿水質的水產養殖技術。通過科技攻關,公司成功實現了南美白對蝦、加州鱸等名優水產的工廠化養殖,打破了傳統養殖的季節限制,實現了全年無休的生產模式。借助“閩寧協作”東風,立足區內鹽堿地資源稟賦,定位國內潛力巨大的宜鹽堿養殖品種(淡化大黃魚、黃鰭鯛等),重點攻克鹽堿地“海魚陸養”技術和西北設施漁業水質調節技術,不斷做強水產種業工程,開創了大黃魚內陸淡化養殖的先河。
“公司通過‘三池兩壩’生態治理技術,實現了養殖尾水的循環利用,有效降低了水資源的消耗。同時,利用鹽堿水土資源,開展綠色養殖,將原本的廢棄土地轉變為‘魚米綠洲’。”強佐洲告訴記者。
實踐證明,“挖塘降鹽、以漁治堿”是解決鹽堿地治理過程中洗鹽排堿水的出路,但本地化的海產品口味如何,市場反響如何?強佐洲解釋道:“以蝦為例,鹽堿水養的蝦風味獨特,肉質鮮甜又不失淡水蝦的彈性。加州鱸魚、南美白對蝦、斑節蝦、鱖魚、石斑魚等都深受市場歡迎。”
石嘴山市大武口區是引黃灌溉的鹽堿發生重災區,當地養殖戶也“因地制宜”摸索出棚塘接力的養殖模式。以寧夏泰嘉漁業有限公司為例,先將種苗放在溫棚里養殖,等溫度適宜的時候再將其放到塘里生長,效果顯著。“我們開始主要是打造高位池,用水泵將地下鹽堿水抽到高位池里面進行養魚,下面的土地種植水稻,形成了鹽堿水利用的封閉循環。”寧夏泰嘉漁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王永利介紹。
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發展漁業生產,在未開發的鹽堿地上開挖池塘養魚,目前寧夏已利用鹽堿地開展池塘大宗淡水魚精準養殖15.9萬畝,部分長期撂荒的鹽堿地被開發利用,實現了鹽堿水漁業循環利用及中低產田改良提升,保障了糧食安全和水產品供給。曾經百無一用的鹽堿地、苦咸水,創造出了巨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截至目前,全區南美白對蝦年產量達534噸,產值超5000萬元。河蟹產量1500余噸,產值超1.5億元,斑節對蝦每立方水體產量達10斤;大黃魚、香魚長途運輸和內陸馴化養殖試驗取得初步成功,總體成活率分別達60%和93%。
“下一步我們將重點對分布在銀北地區和鹽池等農林牧未利用的低洼鹽堿荒地因地制宜實施‘以漁改堿、以漁治堿’工程,開展以對蝦、河蟹、加州鱸、螺旋藻等耐鹽堿廣適性品種為主導的設施養殖100萬平方米、稻漁綜合種養10萬畝、設施農業魚菜共作綜合種養1000畝,積極探索發展大黃魚、青蟹、鱖魚等優新品種,全方位開發宜漁資源,提高鹽堿水土利用效率,著力打造大食物觀先行地。”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記者 哈 玲 李昊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