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農科院推動科技成果從“書架”到“貨架”
9月20日,寧夏農林科學院又當了一回“明星”。
在寧夏第二屆科技成果競拍會上,參與競拍的27項科技成果成功拍出23項,成交總額434萬元,溢價率達14.4%。寧夏農林科學院成功拍出13項、281萬元,其中職務科技成果“犢牛與羔羊腹瀉病新中獸藥開發(fā)”勇奪本次拍賣會“標王”,成交價為130萬元。
科研人員積極讓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并非無本之木。
作為寧夏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改革的第一批試點單位,寧夏農科院積極探索試行科技成果“先賦權、后轉化”,科學構建賦權工作流程,研究配套賦權科技成果轉化盡職免責和職務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制度,規(guī)定成果轉化收益的80%用于獎勵科技成果完成人,由成果第一完成人根據參與人員貢獻大小提出分配方案,其中為科技成果研發(fā)、轉化作出重要貢獻人員的總份額不低于50%。
“激勵作用相當明顯。以前感覺干多干少、干好干壞一個樣,這回大家覺得自己的成果,自己可以說了算,一下子覺得有動力了。”寧夏農科院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處相關負責人說。截至目前,寧夏農科院共完成職務科技成果賦權80項,近3年科研人員通過科技成果轉化獲得獎勵資金達1970.4萬元。
種子是農業(yè)的“芯片”。一粒枸杞種,能賣81.5萬元!寧夏農科院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后,枸杞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王亞軍先嘗到了“甜頭”。
兩年多前,得知院里正在緊鑼密鼓開展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工作,在枸杞新品種選育上有了進展的王亞軍動了心。“國家給我們財政資金做科研,就是讓我們解決產業(yè)發(fā)展遇到的問題,不能把研究成果放在柜子里。”可是,想起以前走過的漫長成果轉化道路,王亞軍心里又有些猶豫。成果定價不當怎么辦?轉化失敗了如何對企業(yè)交代?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如何是好?以往很多成果轉化都是“一錘子買賣”,知識產權保護不到位,不少辛苦研究出來的新品種并沒有在賦能農業(yè)生產上發(fā)揮應有作用。
捧著“金疙瘩”,到底轉不轉?
迷茫中,寧夏農科院成果轉化處工作人員對王亞軍進行了政策輔導:圍繞成果評價、認定、賦權流程、權屬變更等重點環(huán)節(jié),農科院設計了“1234”賦權工作流程(1項成果申請、2次會議審批、3級單位公示、4項文本備案),明確賦權成果類型及轉化方式。同時,進一步創(chuàng)新成果轉化方式,探索以公開拍賣方式完成科技成果市場化轉化,實現科技成果價值最大化。一系列轉化優(yōu)先的突破性舉措,給王亞軍吃下了“定心丸”,他決定大膽嘗試、果斷申請。
很快,王亞軍團隊的“寧農杞20號”,被作為職務成果進行賦權(賦予10年長期使用權)。2023年11月30日,在寧夏農科院舉辦的作物新品種專場拍賣會中,經過幾輪競拍,起拍價60萬元的“寧農杞20號”被寧夏杞鑫種業(yè)有限公司“相中”,以81.5萬元成交,成為此次拍賣會的“標王”。 “把成熟度高、應用前景廣闊的農林科技成果像古玩一樣進行拍賣,可以說真正打通了科技成果邁入市場的‘最后一公里’,讓科技成果與企業(yè)需求高效對接、與產業(yè)發(fā)展深度融合。”王亞軍說,對于企業(yè)而言,不僅僅轉走了科技成果,也轉走了配套的技術支持,“我們并不是將成果轉化給企業(yè)之后就不管了,而是持續(xù)提供售后服務,共同呵護產業(yè)健康發(fā)展”。
曾經,寧夏農科院農業(yè)資源與環(huán)境研究所副研究員紀立東為“自主權”郁悶不已。“幾年前主持一個項目,中途有家執(zhí)行單位存在問題需要調換。調換需先向自治區(qū)科技廳提出申請,再上報科技部等待批復。所有環(huán)節(jié)走下來,耗時近1年。”紀立東說,如今,除設備費外,項目負責人可根據實際情況對其他費用進行調劑,只需給單位備案即可。
團隊的40多項專利完美解決“變現難”問題,所有參與者拿到了應有勞動報酬,大家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激情被點燃……提及職務成果賦權改革,紀立東連連點贊,雖然現在任務比以前多了,但是大家不推諉扯皮,有活搶著干。“今年我們不斷加強與大院大所的合作,承擔了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國家重點研發(fā)項目。”
科研人員的獲得感、成就感、幸福感增強了,繼而研發(fā)帶動產業(yè)、產業(yè)反哺研發(fā),形成良性循環(huán)。2021年第一次拿到賦權“收入”,此后一年比一年高;多項技術成果成功轉化,職稱評定破格,如今被委以重任、主持2項自治區(qū)級項目……在寧夏農科院,母養(yǎng)秀擁有著“開掛”般的人生,作為一名科研后起之秀,母養(yǎng)秀每天在實驗室、基地之間奔波忙碌、樂此不疲:“看到有更多的科技成果可以實現轉化應用,自己成就感十足,當然得賣力。”
近兩年,寧夏農科院共完成科技成果轉讓107項、總金額為1773.5萬元,連續(xù)兩年突破院史紀錄,科研人員科技創(chuàng)新活力和成果轉化積極性也得到了顯著提升,2023年以來,“四情”結合謀劃實施科研項目745項,取得登記成果174項,為自治區(qū)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保障和科技支撐。(記者 劉加隆 姜 璐 陳 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