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羅縣:農村“股民”走出發展新路徑
10月8日,平羅縣靈沙鄉西靈村40座溫棚里,蔥翠的芹菜長勢喜人,村民們忙著澆水施肥。“下個月芹菜就上市了,春茬種西紅柿,秋茬種芹菜,有4座棚是村集體的,其余36座棚由移民群眾承包。”西靈村黨支部書記丁少偉說。
2016年,王月花一家從西吉縣搬遷到西靈村時,正趕上西靈村進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她便承包了一座大棚。“丈夫在周邊打工,我每天忙完棚里的活兒還能照顧家里的兩個孩子,還養了30只羊和3頭牛,收入一年比一年好,心里特別踏實。”王月花說。
西靈村通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共認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2300人,確定股東1662人,推選股東代表69人。該村在成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的基礎上,又成立了由村集體、黨員、村干部、致富帶頭人聯合出資創辦的靈西農業產業專業合作社,依托西靈村插花移民蔬菜大棚扶貧項目,種植草紅花200畝、蔬菜大棚40座96畝。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結合農村改革,計劃收儲利用蔬菜大棚種植園區周邊農戶閑置宅基地11宗28.3畝,規劃建設草紅花晾曬場地、農產品電商服務中心、農民產業培訓實訓中心、蔬菜分揀包裝儲存冷鏈。
“產業園區建起來以后,許多村民可以在家門口工作。現在固定用工40余人,高峰期用工100余人,農忙時節工人可以請假回家種自己家的田。”丁少偉介紹,去年,大棚集體收入30余萬元,村民務工收入40余萬元,在發展產業的同時增加了村集體和村民收入。
去年9月,平羅縣陶樂鎮廟廟湖村迎來了第二年“分紅”。該村是“十二五”生態移民安置區,村集體經濟薄弱,移民經濟來源主要靠務工收入,是平羅縣重點扶持貧困村。
通過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廟廟湖村以“合作社+企業+農戶”的模式,健全完善村企、企農利益聯結機制,將各級政府扶貧投資建設的養殖場、設施溫棚、村集體土地等經營性資產和土地收益全部折股量化,實現村集體資產“人人持股”。移民收入由單純的種植和務工向特色種植、養殖、集體收益分配等多元化發展。
2020年,廟廟湖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共實施壯大村集體經濟項目11項,凈收益142.159萬元。按照分紅方案,首先提取15%作為2021年壯大村集體經濟運營資金,再提取8%作為村“兩委”班子獎勵資金,最后對109.4024萬元以每股164元進行分紅。
近年來,平羅縣為提升產權制度改革成果積極探索、大膽嘗試,鼓勵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根據資源稟賦,不斷增強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截至目前,平羅縣144個村集體經濟組織根據自身實際,探索開展了社會化服務、村企合作、特色種養、鄉村旅游等產業模式,實現經營性收入3100萬元,帶動集體和農民共同增收致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