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吳忠展芳華 創新之城萬象新
羅山疊翠,黃河安瀾。
吳忠儀表在控制閥領域實現“中國智造”。
打造高端奶之鄉。
早茶文化蓬勃興起。
打造賀蘭山東麓“紫色名片”。
推動現代商貿流通服務業高質量發展。
黃河金岸,美麗吳忠。 (本版圖片均由吳忠市委宣傳部提供)
大河激蕩,滋養塞上;非凡十年,山河巨變。
政治建設更加堅強有力,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高質量發展呈現強勁態勢,生態環境建設成效顯著,改革開放取得重要進展,疫情防控贏得重大戰果,人民生活質量持續提升,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煥發新氣象。
在牢記囑托、感恩奮進的征程上,這份不負時代的吳忠答卷,見證著吳忠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非凡成就。
十年,一個跨越歷史的維度;十年,一段砥礪奮進的征程。
經濟總量持續增長。2012年以來,吳忠市地區生產總值連續突破500億元、600億元大關,2021年達到762.5億元,比2012年增加450.5億元,成為寧夏五個地級市第二大經濟體。
人均生產總值躍上新臺階。2021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49萬元,是2012年的2.29倍。
產業結構日趨合理。2021年三次產業結構13.6:49.2:37.2,農業發展趨于合理,工業經濟支撐能力進一步夯實,第三產業帶動作用逐漸凸顯。
目之所及,綠色吳忠展芳華,創新之城萬象新,活力吳忠放光彩,大美吳忠綻新姿,幸福吳忠踏歌行……
1 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
吳忠市紅寺堡區柳泉鄉永新村借助緊鄰羅山大道的交通優勢,發展“民宿旅游+餐飲住宿+果樹認養+土特產銷售”,60多戶民宿旅游示范戶各具特色:有的簡約現代,有的風格古樸,娛樂設施、家具家電、網絡信號一應俱全,每年可接待游客1萬人次,戶均年收入超過3萬元。
永新村移民主要來自海原縣、西吉縣,剛搬來時沒產業、沒收入。“我搬來已經20多年了,從荒灘變綠洲再到發展鄉村旅游,一天一個樣。只要踏踏實實干,更好的日子還在后頭。”村民李文軍說。
永新村是寧夏首個“智慧民宿”鄉村旅游文化品牌誕生地。前來采訪的澳門日報記者王維感嘆:“不管是生活條件還是精神面貌方面,我們都能看到鄉村振興帶給他們的美好和幸福。”
黨的十八大以來,吳忠市鹽池縣、同心縣、紅寺堡區高標準脫貧摘帽,217個貧困村全部出列,18.9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農村飲水安全保障率達100%,累計改造農村危房2.6萬戶。
貧困患者個人自付費用比例控制在10%以內。累計為因災因病導致生活陷入困難的28萬余人次困難群眾發放臨時救助1.9億元。推動三農領域補短板在農村落地見效,全區鄉村振興“一村一年一事”行動現場推進會在吳忠市召開。
37歲的王美麗是青銅峽市青銅峽鎮同進村幫扶車間噸袋車間負責人,現在每月可領到4000元工資。幫扶車間已助力同進村村民增收200余萬元。在村民楊占有家的溫室大棚里,紅彤彤的西紅柿掛滿枝頭。“每年兩茬,收入將近10萬元。”楊占有說。同進村是自治區“十二五”期間搬遷來的生態移民新村, 2020年脫貧銷號后,當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27.8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50.4元。
全面脫貧后,同進村又建成日光溫棚51棟、雙層移動冷棚2棟,帶動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159人,戶均年增收約2萬元,每年為村級集體經濟創收10.6萬元。全村羊飼養量2800多只,牛飼養量50頭,還種植了經果林,與毗鄰的廣武村、三趟墩村5000畝經果林形成規模優勢,為打造區域林果品牌夯實堅實基礎。
吳忠市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打好持續幫扶、產業發展、就業創業、社會融入組合拳,讓脫貧成果質量更高、成色更足、效果更好。建立后續幫扶機制,筑牢防止返貧底線;夯實產業發展基礎,推進產業幫扶向產業振興轉變;強化后續扶持,著力推進移民致富提升。2022年前10個月,全市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達到13267.41元。
2 高質量發展呈現強勁態勢
寧夏伊利乳業有限責任公司操作工人集中在控制室,通過信息化系統對生產環節進行操控。“它的生產速度非常快,每小時能灌裝48000瓶。”10月6日,工作人員指著安慕希灌裝機說。早在2021年12月18日,寧夏伊利乳業有限責任公司工廠年度產量就突破100萬噸,綜合營收突破100億元,成為全球首家年度產量及綜合營收實現雙百突破的單體液態奶生產基地。
在吳忠市,奶產業已成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典范,形成飼草種植、奶牛養殖、乳品加工、印刷包裝、冷鏈物流等上下游貫通的全產業鏈,奶產業綜合產值突破260億元。“將奶業振興與鄉村振興有機融合,形成直接帶動6萬人就業,間接帶動全產業鏈40萬人就業的規模,為鄉村振興持續加速。”吳忠市相關部門工作人員說。
如何從“有沒有”“大不大”“足不足”轉向 “好不好”“優不優”“美不美”?吳忠市堅持新發展理念,積極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重點產業。
現代農業發展步伐加快。2021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15.7億元,總量是2012年的2.4倍,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全區的比重達到28.5%。2016年以來,糧食產量穩定在100萬噸以上,2021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00.8萬噸,實現“十八連豐”。
建成了吳忠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利通區五里坡、青銅峽沿山帶三大奶牛養殖核心區。2021年末,全市奶牛存欄29.2萬頭,比2012年增長83.6%;牛奶產量124.1萬噸。
現代工業體系逐步健全。2021年工業增加值達到321.8億元,總量是2012年的2.89倍,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2.2%,工業增加值占全區的比重達到19.2%。2021年, 5個開發區(工業園區)完成工業總產值750.2億元,占全區開發區總產值的14.5%。
產業不斷拓展優化。大力發展裝備制造、健康食品、現代紡織等高成長性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積極構建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在國家劃分的41個工業行業大類和206個行業中類中,吳忠市覆蓋了32個行業大類、77個行業中類,覆蓋率達到78%和37.4%。
9月23日,身著深灰色工裝、腳穿沾土皮鞋的馬玉山,聚精會神地看著制造出來的閥門設備。“在控制閥領域,國外企業現在不敢卡我們的脖子,他們如果一卡,我們中國企業將迅速取得技術突破,搶占市場。”馬玉山指著眼前的閥門自豪地說。
從2012到2022年,吳忠儀表有限責任公司產值從2億元增長至22億元,通過技術創新,帶動我國控制閥行業整體技術水平進步了約20年,被工信部認定為“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
吳忠市堅持走開放創新、特色創新之路。全社會R&D經費投入強度從2013年的0.78%增長到1.27%,金積工業園區、吳忠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青銅峽工業園區先后獲批自治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鹽池縣獲批全區唯一的國家首批創新型縣(市)建設縣,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馬玉山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從2013年的1家增長到55家,自治區科技小巨人企業和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分別達到40家和13家,自治區科技型中小企業從無到有達到298家,涌現了一批創新大戶。
圍繞“六新六特六優”產業科技需求開展研發攻關,推動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發展,突破了一批關鍵技術,取得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吳忠儀表有限責任公司研發的國內首套大口徑高壓調壓閥,成功應用于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項目,填補了我國長輸管線高壓分輸站沒有國產調壓裝置關鍵用閥的空白。天利豐公司的膜分離+PSA吸附BOG制取液氦工藝在國內首次運行,填補了國內空白,有利于解決我國戰略氦資源短缺問題。國電投寧夏能源鋁業科技公司首創了綠色低能耗固體廢棄物處理技術及裝備,建成了國內首條鋁電解廢陰極炭塊清潔資源化利用工業線。
吳忠市還先后促成100多家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科技合作關系,轉化了一批專利和成果。“公司與陳君石院士、江南大學建立合作關系,組建寧夏亞麻籽產品及蛋白研究院士工作站,攻克了亞麻籽脫皮、冷榨、熱軋、脫苦等技術難題,成功轉化了一批高端亞麻籽領域先進成果。企業產值從2016年的2000萬元增長到現在的1億元。”寧夏君星坊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馬少斌說。
東吳農化公司與俄羅斯庫奇院士、俄羅斯門捷列夫化工大學伊琳娜博士建立合作關系,轉化應用精細化微通道連續合成工藝,將國際微反應裝置由“貴族”產品轉化為“平民”新技術。天源牧業公司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建立合作關系,成功轉化了大理石(雪花)灘羊肉養殖技術成果,大理石花紋灘羊肉(胴體)市場價格平均達到每千克150元。
在太陽山開發區,正在打造的“中國氨氫谷”已成為吳忠市能源轉型的新秀。這里聚集了國內光伏組件制造、電解槽設備制造、能源行業重點企業、氨氫領域科研院校及專家等行業優勢資源。“致力于打通光伏制造、光伏電站建設、可再生能源制氫、合成氨、綠氫、綠氨耦合傳統煤化工、油化工企業氨氫需求的全產業鏈。推進‘源網荷儲’一體化、虛擬電網等新型綜合能源系統,助力吳忠市及寧夏率先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國氨氫谷”項目負責人說。
3 生態環境建設成效顯著
大河氣勢宏闊,兩岸沃野千里。仲秋日,記者站在黃河寧夏段二期防洪工程吳忠段梅家灣險工段遠望,堤防上碼放的應急用人字垛、砌護石如鋼鐵長城。大河湍急洶涌,沖擊南岸,層層護坡如同堅強堡壘,守護著一方百姓的平安。
“過去每年到七八月份黃河漲水,遇上發洪水,一夜之間莊稼就毀了。這幾年,黃河堤防治理得很堅固,村民的日子也過得安心。”丁建昌從小在黃河邊長大,64歲的他感慨地說。
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從1998年起,吳忠市以黃河干流為主軸,實施河道堤防、河道控導、灘區治理、城市防洪等重點工程,從根本上改善了城區段河道堤防薄弱的狀況,初步歸順了河道流路,控制了河勢擺動,減少了洪凌災害和河道塌岸損失。
“過去黃河岸邊亂石密布、雜草叢生,每遇洪水兩岸坍塌,危及村莊農田。如今兩岸水清、岸綠、景美,正變為生態景觀線、文化展示線,是一幅產業興百姓富的圖景。”吳忠市水務局員工馬學林自豪地說。
利通區古城鎮新華橋陳奇一家五代人住在黃河畔,“黃河治理后,每年河水泛濫沖刷農田的歷史結束了。在外從事種植的人也在本村承包溫棚搞種植,每棟溫棚每年凈收入三四萬元。”陳奇說。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吳忠市大力推進能效提升、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和工業低碳“四大行動”,全方位加強“散亂污”治理、節能降耗統籌協調等工作,實行能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單位能耗有效降低,節能減排成效顯著,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實現了經濟增長與節能降耗雙贏。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環境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重點區控斷面水質保持在IV類以上,黃河吳忠段出境斷面水質穩定在Ⅱ類;土壤環境質量安全穩定,森林覆蓋率、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分別達到18%、54.5%。成功創建為國家衛生城市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
大美羅山,活化傳承著418種高等植物、221種脊椎動物和1008種無脊椎動物的遺傳基因。羅山的森林生態系統,每年涵養水源1138.27萬立方米,保持水土269.2萬噸。
今年3月,吳忠市把羅山生態保護修復作為全市生態建設的“頭號”工程,啟動環羅山區域8大項目17個工程,總投資10.7億元,分東、西麓,分別由同心縣、紅寺堡區具體實施。
沿羅山西麓盤旋而上,隨著海拔升高,洪積扇荒漠草原、灌叢草地、針闊混交、針葉純林、高山草甸等豐茂的植物資源描繪出壯美的“羅山疊翠”景象。站在這里俯瞰紅寺堡區生態保護修復建設項目,只見林木無際、滿目碧翠。
“目前已完成人工造林5000畝,建設防護林730畝,退化林撫育9.6萬畝,原生草原保護修復4萬畝。”紅寺堡區主要負責人說。
“目前已完成防風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養林1.95萬畝,退化草原草種撒播1.4萬畝,防沙治沙1.3萬畝。對甜水河流域舊莊和甘溝村進行溝道治理11.5公里,修復廢棄礦坑289畝。對歷史遺留的7處廢棄礦山采取土地整理、綠化種植、修葺護坡等措施進行修復治理,修復治理面積1185畝,建設森林消防站1座。”同心縣主要負責人現場介紹。
“實施生態修復提升、生態修復調蓄、生態修復示范、生態修復美化、生態修復涵養和生態修復保護等‘六大工程’,持續鞏固退耕還林及國土綠化成果,基本建成層次多樣、結構優化、功能完備、效益顯著的森林草原生態體系,力爭把區域草原綜合植被蓋度提升到60%以上。”吳忠市有關負責人說。
十年間,吳忠市從中國優秀生態旅游城市,到中國十佳綠色城市,再到國家園林城市,這都源于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工業上加速實施結構改造、綠色改造、技術改造、智能改造“四大改造”;農業上發展節水型生態農業、涵水型生態林業、保水型生態牧業,單位GDP能耗下降21.3%。
吳忠,綠色發展的底色更亮、后勁更足,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地更凈。
4 改革實踐取得重要進展
寧夏最大集中連片高效節水灌溉區——青銅峽鴿子山灌區,因水權改革煥發出勃勃生機。這里種植釀酒葡萄3.7萬畝,將灌區588萬立方米水權按畝均280立方米確權到用水戶,做到應確盡確。安裝電磁流量計,計量到戶、管理到戶。實際平均用水量329萬立方米,年均節水259萬立方米;畝均用水量165立方米,畝均節水115立方米。
鹽池縣馮記溝鄉馬兒莊村大力實施高效節水灌溉項目,由過去大水漫灌變成如今的精準滴灌,實現了水肥一體化。“現在我們村畝均用水量減少了60%,用肥量減少了36%,收成還比過去好。”當地群眾說。目前,鹽池縣應用抗旱節水農作物新品種5000畝,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32萬畝、有機肥替代技術40萬畝,并采用抗旱保水先進技術,實現了保產穩產。
利通區建成水利信息化調度中心,發展高效節水灌溉18萬畝,年均節水3170萬立方米。
吳忠市以點帶面推進“四權”改革。紅寺堡區重點開展土地權改革試點,在荒地、閑地、廢地整治和土地指標交易方面先行先試、大膽探索。青銅峽市扎實開展用水權改革試點,重點推進農業用水精細化確權、現代化生態灌區建設、用水權收儲、交易及風險防控機制建立等改革,積極探索取得無償配置用水權的工業企業繳納用水權有償使用費。鹽池縣重點推進以灌木林為主的山林權改革,積極探索沙化地區“以地換林”新路徑,共同推動“四權”改革各項任務全面落實。
動真碰硬、堅決破除體制機制的藩籬,緊扣重點、努力解決反映突出的問題,一場涉及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已在吳忠大地“開花結果”。
十年來,吳忠市不斷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拓展改革廣度、掘進改革深度、提升改革溫度,全面深化改革覆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各方面。黨政機構改革、國企國資改革、權責體系清單化改革、工商注冊制度便利化改革、市轄區綜合執法改革、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化服務改革等231項重點改革成效顯著。
財政票據電子化率先完成,切實讓信息多跑路、企業少跑腿,推動“最多跑一次”“一網通辦”“多證合一”等改革走深走實。
建立市、縣、鄉三級產權交易平臺,開展農村承包地經營權、農村土地流轉經營權等11項業務,累計完成交易2244宗,交易金額12.63億元。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497個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到5萬元以上。吳忠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代表自治區接受國家評估驗收。
大力實施“挺進大中城市”戰略,先后在北京、廣州、南京、杭州、深圳等大中城市布局建設集產品銷售、文化交流、旅游推廣、品牌推介、城市宣傳為一體的優質特色產品展示展銷中心50家,擴大灘羊肉、葡萄酒、枸杞、優質糧油等特色產品的知名度。2020年,吳忠市被中國糧油學會命名為“亞麻籽油之鄉”;2021年,展示展銷中心實現銷售收入5.31億元。
十年間,吳忠市產業發展歷經一場脫胎換骨的變革。向結構要質量、向轉型要效益、向創新要動力,為推動經濟發展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易辦·吳優”上線運行,打造“綜合受理、一窗通辦”登記模式,公共服務質量位居西北地區前列。隨著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吳忠市也成為投資創業熱土。浙江正泰集團公司6GW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園及配套項目、寧夏農墾集團5萬頭奶牛養殖園區項目、寧夏新冶能源有限公司年產10萬噸超細玻璃棉芯材生產項目等一批重大項目落地,推動高質量發展產業體系加速形成。
5 人民生活質量持續提升
2021年,吳忠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3590元,比2012年增加16916元,年均增長8.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139元,比2012年增加9769元,年均增長10.9%。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為2.08,差距比2012年縮小0.53,居民收入結構優化,城鄉居民消費水平明顯提高。
“黨和國家的政策太好了,蓋新房還給我們3萬元補貼,我家蓋了大房子,既美觀又抗震,父母住上新房非常高興。”利通區東塔寺鄉白寺灘村村民韓學山在全市農房抗震改造項目的幫助下,拆掉了不安全的舊房子,建了新房,裝修收拾后,水、電、太陽能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如今全市7049戶農戶改造后的新房實現了“美麗蛻變”。
學有所教、病有所醫、勞有所得、老有所養、弱有所扶,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義務教育消除“大班額”,職業教育特色鮮明,“數字學校”“在線課堂”實現全覆蓋;組建醫聯體、醫共體13個,建成國家、自治區、市、縣、鄉五級遠程醫療服務體系;創建成為第三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微電影報送數量和獲獎數量均居五市第一,話劇《高沙窩脫貧記》入選國家文化和旅游部“百年百部”創作計劃重點扶持作品,《蘭花芬芳》完成創拍并進行巡演,本土作家馬占祥榮獲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馬慧娟獲“駿馬獎”提名獎,引黃古灌區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實現寧夏世界遺產“零”突破。
“今年,我們籌劃實施市政道路點亮修復工程,建成市區路燈地理信息系統,并積極為鹽池縣惠安堡鎮、太陽山新民村等脫貧村安裝路燈226套,照亮群眾‘回家路’。”吳忠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相關負責人說。
十年來,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10項民生支出年均保持在財政支出的80%以上。2022年上半年,民生領域投入資金110億元,占財政支出比重達88.5%。
歷史的時間軸上,留下了十年光輝的印記。光陰荏苒,春華秋實,這是逐夢未來的重要里程碑。
吳忠,正錨定現代化美麗新吳忠目標,不斷拓展發展新空間,塑造發展新優勢,實現發展新突破,開創發展新局面。(記者 張國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