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以文旅產業賦能高質量發展
“塞上江南”釋放全域旅游新動能(新氣象 新作為)
圖為航拍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沙湖旅游景區的風光。資料圖片
2020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強調,“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依托優越的景觀資源,寧夏文旅產業正助力自治區在鄉村振興、生態保護和重點產業領域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
初冬的寧夏,依然風光旖旎:青山嫵媚,大漠如雪,古渡蒼茫……無數的壯闊與秀麗,在“塞上江南”相織相融。
寧夏回族自治區擁有大山大河、沙漠森林、峽谷草原等多種地貌,被譽為“國家景觀的微縮盆景”,讓人流連忘返。根據寧夏文旅“十四五”規劃,自治區將在2025年建成全域旅游示范省(區),全力打造大西北旅游目的地、中轉站和國際旅游目的地。
文旅增收 助力鄉村振興
“誰能想到,咱們這戈壁灘上的小村會變得這么有名氣!”走進寧夏銀川市西夏區鎮北堡鎮昊苑村,村黨支部書記曹東旭正引導游客參觀葡萄園。村里土地肥力弱,種不了莊稼,近些年依靠種葡萄釀酒,建起了大大小小十多家酒莊,吸引了大批觀光游客。目前村里年接待游客近30萬人次,村民人均收入超過2萬元。
鄉間小院成為民宿打卡地,一批批游客走進農家樂大快朵頤,在寧夏鄉村,觀山水、做剪紙、賞刺繡、聽秦腔,成為旅游時尚。超過1000家鄉村旅游點、28條鄉村旅游線路、25條休閑農業線路、46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鎮)、100個寧夏旅游特色村……助力鄉村振興,寧夏已有超過10萬農村群眾吃上“旅游飯”。
“寧夏鄉村旅游發展雖然起步較晚,但富民效果突出,已成為休閑旅游和假日消費的新亮點,鄉村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連續多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寧夏文化和旅游廳資源開發處負責人王光華介紹。
“旅游山莊辦起來,旺季一天的收入就抵得上種半年莊稼!”寧夏中衛市中寧縣余丁鄉菊花種植基地每年吸引大批游客休閑觀光,該鄉各村集體經濟年純收入普遍超過了50萬元,時莊村村民王建華趁勢辦起旅游山莊,每年的旅游收入超過20萬元。
近年來,寧夏文旅廳鼓勵農村以民宿、山莊等形式,向具有度假功能的鄉村旅游轉型升級。近3年來,共安排專項資金1.2億元用于鄉村旅游公共服務設施提升和旅游扶貧富民項目,為72個旅游扶貧重點村實施旅游基礎設施“六小工程”:每個村建一個停車場、一個水沖式旅游廁所、一個垃圾集中收集站、一個醫療急救站、一個農副土特產品商店和一批旅游標識標牌。
每年開春,中衛市沙坡頭區南北長灘處處春意盎然,百年梨花競相綻放,萬頃梨園梨花勝雪。南長灘村是黃河流經寧夏的第一個村莊,這里獨特的自然景觀和濃郁的人文風情,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一年一度的中衛黃河梨花節,已成為這里春季旅游的一項品牌活動。“每年清明前后游客多,村里的土特產像核桃、大棗之類的都被游客買空了。”村民李秀青將空閑的農舍布置成客房,每年僅客房純收入便接近2萬元。近年來,寧夏文旅部門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鄉村旅游節慶活動、推出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和特色項目,進一步激發鄉村旅游發展活力。
村莊變景區、農民變導游、民房變客房、特產變禮包……寧夏打造的永寧縣原隆村、賀蘭縣四十里店村、西吉縣龍王壩村等早已成為深受游客青睞的度假村。“這些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較完善,就業致富帶動效益明顯,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和產品建設水平高,具有典型示范和帶動引領作用,已成為廣大市民周末休閑度假的首選目的地。”王光華說。
鞏固生態 守住綠水青山
“旅游業提高了大家收入,鄉親們不但給房前屋后種上果樹,村里荒山也栽滿了樹苗,引來了更多游客。”寧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區龍泉村位于賀蘭山麓,村里采煤業曾經紅火一時,在賀蘭山生態治理中,村里煤炭開采關停,轉型發展鄉村旅游,將礦坑改造成運動公園,村里種植果樹、草莓發展休閑農業,村黨支部書記董繼龍帶領鄉親們過上了紅火的日子。
“村集體年創收超過70萬元,人均年收入超過2萬元。”董繼龍說,看到賀蘭山重新披上綠裝,往后的日子一定越來越好。
寧夏大地曾深受環境問題困擾:水土流失嚴重,賀蘭山千瘡百孔……在生態保衛戰中,寧夏治污染、抓修復,終于換回了綠水青山。“文旅產業的發展,進一步守住了綠水青山。”寧夏文旅廳廳長劉軍介紹,近年來,寧夏圍繞防沙治沙,開發生態修復旅游產品,打造迎水橋沙漠小鎮等文旅品牌,同時,開發生態移民、旱作節水設施等特色生態旅游產品,擦亮文旅“特色名片”的同時,鞏固了寧夏的生態文明。
曾經的“煤城”石嘴山市發展工業旅游,將舊煤廠改為工業遺址公園,增加了綠化、減少了污染;“湖城”銀川打造國家濕地公園,涵養水土的同時,成為了西北內陸的“鳥類天堂”……“文旅產業的萬元增加值能耗只有0.2噸標準煤,僅為工業能耗的1/10。”劉軍表示,寧夏是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利用文旅產業這一“金扁擔”,將有力撬動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轉化互促。
文旅產業和生態文明互促互補,綠水青山帶來金山銀山,金山銀山又反哺綠水青山:近年,寧夏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實現雙下降,水土保持治理能力明顯增強。2021年末,寧夏水土流失面積較2020年減少152.58平方公里,全區全年營造水土保持林345.81平方公里、經濟林62.47平方公里,種草23.64平方公里,完成水土保持投資15.95億元。
走進寧夏固原市西吉縣龍王壩村,山腰間,別具特色的窯洞客房由青磚砌成,一字排開,別具格調。“小時候和伙伴們上山割草,一上午就能割光一片山頭。”龍王壩村黨支部副書記焦建鵬看著一輛輛入村觀光住宿的大巴,無限感慨:“以前砍樹割草,山都禿了沒人心疼。現在旅游業富了群眾的口袋,大家都知道了主動護林。”
在退耕還林、水土保持等政策下,龍王壩村的山林重新綠了起來。如今,這個村超過300人從事旅游業,每年接待游客超過60萬人次。當地群眾嘗到生態變好帶來的甜頭,植樹護林更有動力了。
融合賦能 放大產業價值
賀蘭山綿延雄偉,半山腰中,志輝源石酒莊采用中式古樸建筑風格,具有江南園林的輕靈秀氣。“我們一年就能接待30多萬游客,這些游客都是我們葡萄酒的買家和‘宣傳員’。”酒莊負責人袁園告訴記者,寧夏的“酒莊游”名聲在外,各地游客的購買成為酒莊葡萄酒銷售的主要渠道。
賀蘭山麓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土壤透氣性好,是釀酒葡萄種植的“黃金地帶”。近年來,在多項國際葡萄酒大賽中,有60多家賀蘭山酒莊釀造的葡萄酒獲得1100多個大獎,產品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
近年,文旅業態為寧夏葡萄酒賦予了更多的產業空間:目前寧夏共有12家酒莊獲評國家A級景區,其中4A級景區酒莊4家,30余家酒莊具備參觀、品鑒、住宿、餐飲等旅游活動基礎條件。依托賀蘭山東麓釀酒葡萄基地、葡萄酒莊集群和沿線歷史文化資源,寧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開發了葡萄酒觀光體驗工廠、葡萄酒莊精品民宿酒店、葡萄酒莊婚慶基地、葡萄酒文創體驗基地,并推出10條賀蘭山東麓葡萄酒莊休閑旅游精品線路,酒莊旅游接待游客數量每年超過100萬人次。
在寧夏,文旅已融入產業發展各層面,成為帶動“產業興”的生力軍。葡萄、枸杞、灘羊……文旅產業為當地特產提供了推介渠道和展示平臺,形成“出圈吸粉”的“文旅IP”,成為放大產業價值的強力引擎。
黃河邊的沙漠一望無垠,滾滾黃沙如金似綢。搭乘快艇逆流而上,順著水流的方向,依稀可見遠處荒山頂的烽火臺。這里便是中衛市沙坡頭區常樂鎮大灣村的旅游景點“黃河·宿集”所在地。特色農舍在此成為火爆的打卡民宿,當地人司空見慣的“羊皮筏子”成為游客樂此不疲的旅游項目。近年來,寧夏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和景觀資源,不斷探索“文化搭臺,旅游唱戲”模式。
“寧夏文旅關聯產業超過110個,延伸聯通一二三產業鏈、市場鏈和消費鏈。”劉軍介紹,文旅收入每增加1元,可帶動相關產業增收4.5元;文旅投資每增加1元,可帶動相關行業投資5元,讓文旅為產業賦能,一業強可帶百業興。
“游客一邊采摘一邊品嘗,甚至有的人還一邊直播,我們的枸杞就這么賣出去了。”位于中衛市中寧縣的璽贊生態枸杞莊園,每到枸杞采摘季,游客總是絡繹不絕,工作人員劉隆告訴記者,該莊園目前的枸杞銷售,有一半是依靠文旅“走量”。
近年來,寧夏著力在品牌培育打造、營銷宣傳推介、旅游產品供給等方面推進“文旅+產業”深度融合,推動從景區旅游向綜合旅游目的地轉變、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型,釋放全域旅游新動能。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2年12月15日 ? 第?10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2022年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國際產學研用合作研討會在寧夏舉行
- 人民網銀川12月15日電 (閻夢婕)12月12日至13日,2022年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國際產學研用合作研討會在寧夏銀川召開,來自中國、俄羅斯、英國、法國、日本等國5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文化旅游企業的300多名專家學者相聚云端,共同探討絲綢之路沿線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和文化旅游產業融合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在為期2天的論壇上,陳育寧、史金波、波波娃、杜建錄等13名國內外專家學者圍繞寧夏絲綢之路文化遺產、文化遺產數字化、土遺址保護、中俄(日)學術合作研究、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等主題做了大會主旨報告,50余名學者做了專題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