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權”改革“深一度” 發展動力“提一級”
2022年6月,正在全力輸水的紅寺堡揚水工程。用水權改革讓黃河水實現了“節水增效”,2022年紅寺堡揚水灌區被水利部評為節水型灌區。記者 裴云云 攝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片)
固原市在山林權改革中推進以林養林、以地換林,精心呵護綠水青山。截至2022年年底,固原市新增國土綠化70.25萬畝,水土保持率達到79.9%,森林覆蓋率達29.67%。圖為原州區東岳山。 記者 黨碩 攝
中寧縣通過引進項目,將轄區一處約36畝閑置近3年的土地盤活。 記者 張唯 攝
寧夏施行《關于化解農村宅基地確權登記歷史遺留問題若干措施》后,中衛市沙坡頭區鎮羅鎮勝金村村民拿到了盼望已久的房屋不動產權證書。 記者 張唯 攝
2022年,自治區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打造改革開放熱土”的任務目標,提出扎實推進用水權、土地權、排污權、山林權、用能權、碳排放權改革,讓生產要素、生態產品的價值充分彰顯。一年來,全區錨定目標,乘勢而上,持續攻堅,通過確權、賦能、定價、交易,賦予青山綠水商品屬性、市場屬性、金融屬性,實現了資源有價、使用有償、交易有市、節約有效。
經過春種秋收的繁忙,此時的寧夏大地已進入蘊藏與孕育的時節。“六權”改革的種子正深深扎入這片熱土,不斷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美麗新寧夏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動力。
·權屬一定紅利享·
“原來最令人頭疼的灌水問題如今輕松解決了,咱這農民當得越來越省心了。”2022年12月28日,吳忠市利通區板橋鄉波浪渠村村民馬洪祥告訴記者,他家有6畝地,當年用水權確權4800立方米,“雖然現在灌水不像以前那么‘自由’,但1天就能灌完,每畝地水費能省10元到20元,溝里也沒有浪費的水了”。
截至目前,全區工農業用水確權全部完成,核定確權農業灌溉面積1057萬畝,建立工業企業用水臺賬3842家,總確權水量48億立方米。通過改革,倒逼各地區及用水戶明確了用水“底線”和上限,讓適水種植、量水生產成為常態,水權意識正漸入人心。
權屬一定紅利享。在國能寧夏靈武發電有限公司,根據《靈武市用水權確權成果報告》,當年為公司確權黃河取水量536萬立方米。該公司不斷挖掘節水潛力,使用中水,預計到當年底黃河水用量不超300萬立方米,取水許可以內還能“富余”230余萬立方米。2022年12月23日,該公司將85.38萬立方米節余指標交易給寧夏德泓建設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交易價格為1元/立方米,用于平羅工業園區紅崖子園14家企業的生產用水。
水資源在市場配置中找到了更好的“歸宿”——節水增效。據了解,全區用水權已經實現了全流程電子化交易,累計交易161筆,交易水量9098萬立方米、金額3.37億元。
從“窮山惡水”到“青山綠水”,寧夏生態修復久久為功,如今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發展,如何“添綠增金”?破題依然要靠改革。
山林權改革推進以林養林、以地換林新路徑,引入社會資本5600萬元,培育新型林業經營主體3040家,經營利用林地面積139.3萬畝,集體林地經營權流轉面積達到19.11萬畝。隆德縣通過項目合作的方式向企業提供3000畝退耕還林地,從事林下種植菌菇和農業觀光旅游,企業實現產品銷售和旅游收入2000多萬元、盈利400多萬元,帶動周邊100多戶群眾戶均增收3萬元。
·存量一活變增量·
雖然寧夏土地資源相對豐富,但由于規劃水平較低、利用方式粗放,特別是工業園區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不高,存在浪費嚴重、低效低值等問題。
存量變增量,資源變資產,權益變收益,這就是“六權”改革的基本邏輯。
土地權改革推動“盤活增值”,重點突破土地確權登記、城鄉統一市場建設、低效土地盤活增值等問題。緊緊圍繞自治區“六新六特六優”產業和重大項目,改出批地供地“加速度”。
自治區自然資源廳持續深入開展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盤活利用專項行動,實行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處置與土地利用計劃分配、新增建設用地報批掛鉤,借助全區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監管平臺,全面梳理摸排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底數清單”,為每個閑置低效地塊“量身定制”盤活出路,推進閑置土地“再開發促增值”。
平羅縣引進盛如意菌草(寧夏)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投資1.3億元建設石嘴山菌草科技產業園,村集體通過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獲得一次性收益164萬元,通過集體土地流轉、菌棚租賃、自主經營等可實現年經營性收入50萬元以上。就近務工讓農戶人均勞務收入4000元左右。農地入市盤活了閑置土地資源,搭建了大學生、企業家到農村投資興業的平臺,增加了集體經濟收入,拓寬了農民收入渠道,破解了鄉村振興“產從哪里興”“錢從哪里來”“人往哪里去”等難題。
據統計,寧夏基本建成五市土地交易二級市場,保障296宗9100畝閑置工業建設用地重新進入市場交易。處置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5.52萬畝。累計批準建設項目用地207批次(宗)、7.5萬畝,國家和自治區“六新六特六優”重點產業、“六大提升行動”和20個重大項目用地快審快批、應保盡保。
每一塊土地都有了屬性,每一塊土地都有章可循,每一塊土地都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迎接節約集約高效利用。
開展排污權改革是生態環境領域的一項系統性、基礎性工程,然而,國家沒有統一的排污權核算方法,如何精確確定各企業排污權成為難題。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將排污確權與排污許可、環境影響評價、總量減排等管理制度緊密銜接,探索建立了方法一致、標準統一、結果準確的確權核算體系。在此基礎上,全區建成了排污權統一交易平臺,2022年排污權累計交易168筆。排污權交易的啟動,促使企業從根本上削減污染物的排放,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降污增益“撬”動了企業綠色發展。
·先立后破減碳增益·
2022年7月,自治區第十三次黨代會在推進“四權”改革的基礎上研究部署用水權、土地權、排污權、山林權、用能權、碳排放權“六權”改革,著力構建資源有價、使用有償、交易有市、節約有效的制度體系。
當年9月,寧夏“六權”改革推進會在銀川召開,以將改革進行到底的精神推進“六權”改革,激活美麗新寧夏建設“一池春水”。
圍繞新部署新要求,寧夏用能權圍繞“控能增產”,加快制定用能權改革實施方案,2022年1—10月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0.3%。碳排放權圍繞“減碳增匯”,主動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將寧夏41家電力行業重點排放單位納入全國碳市場配額管理。
全區聚焦“六新六特六優”產業,加快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今年以來,中環50GW單晶硅材料、瑞泰科技4萬噸尼龍66等一批優質項目建成投產。按照“變廢為寶”“點碳成金”“循環利用”思路,開展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產業發展研究,充分發揮寧東能源化工基地高濃度二氧化碳資源優勢,支持德大氣體等二氧化碳捕集液化項目擴大產能規模,大力培育二氧化碳地質利用、食品利用、化工利用、生物利用等資源化利用產業項目,努力實現減排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
自治區安排預算內統籌資金700萬元,支持寧東基地啟動建設百萬噸級二氧化碳驅油封存項目。根據相關規劃,計劃于2025年底前建成項目一期100萬噸/年注入規模,投入運行后,每年將為寧東基地減排二氧化碳100萬噸。有研究顯示,每年減排二氧化碳100萬噸,相當于植樹近900萬棵、近60萬輛經濟型轎車停開1年。目前,相關設備采制及鉆井工作正在順利開展。
接下來,寧夏將重點圍繞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打造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推動重點領域綠色低碳轉型、加強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健全綠色低碳政策體系六個方面扎實推進工作,為全國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貢獻寧夏力量。(記者 裴云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