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巷調查丨四張照片看寧夏南華山蝶變
寧夏海原縣文化旅游廣電局工作人員李進興保存的三張南華山的歷史照片,引起了記者的注意。
李進興分別于1989年(左)、1998年(中)、2006年(右)拍攝的三張南華山的照片(拼圖)。李進興攝
這三張照片分別拍攝于1989年、1998年、2006年的夏天,見證了南華山變綠的過程。近日,記者走進南華山,了解三張照片背后的故事,并在寧夏南華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南華山保護區)工作人員虎衛軍的指引下,在李進興拍照地拍下了見證南華山變化的第四張照片。
南華山(無人機拍攝于2023年夏天)。虎衛軍攝
據了解,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海原縣在南華山實施水源涵養的人工促進生態修復工作。三十多年來,一代代林業人通過營造南華山水源涵養林與實施南華山人工促進生態修復工作,南華山保護區的森林覆蓋率由原來的不足10%,提升到了30.37%,植被覆蓋度達95%以上,主要泉水地表經流達600萬噸。
南華山一角。人民網記者 穆國虎攝
“這一成績,屬于所有林業人。”南華山保護區管理處主任張維軍說,正是因為一代接著一代干,久久為功,才有了今天的南華山。
第一張照片
治理南華山 營造綠色水庫
南華山保護區位于寧夏海原縣境內,呈西北-東南走向,總面積為20121公頃,是我國西北地區重要綠色生態屏障,是寧夏中南部地區的“綠色水塔”和“天然氧吧”,海原人稱南華山為“母親山”。
南華山(拍攝于1989年夏天)。李進興攝
據《鹽茶廳志備遺》記載,南華山有五景,其中三景為“華山疊嶂”“五泉競冽”“雙澗分甘”。
時間倒轉,回到1985年。當年,李進興被組織調到海原縣紅羊鄉農科站工作。家在縣城,工作在紅羊,李進興每周往返于兩地,必經之地是南華山。
“走進南華山,一眼望去,光禿禿的,樹木稀少,很凄涼。春天來臨時,黃沙彌漫,‘三景’已不見。”李進興說,亂墾亂伐、過度放牧,造成南華山地表裸露、水土流失、雨量減少、土地荒漠化日趨嚴重,“威脅到了人的生存”。
在歷屆海原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原海原縣林業局在南華山五橋溝開始了水源涵養的人工促進生態修復工作。
隨著工作的推進,南華山森林覆蓋率逐年提升,有林地帶水源持續提升。與之相反,無林地帶則水位下降。基于這一認識,海原縣提出“治理南華山、營造綠色水庫”的想法,在南華山實施大規模人工促進生態修復工作。
“1989年,我發現南華山林木茂密起來了,五泉水出,鳥語花香。我有了用照相機鏡頭記錄南華山變化的想法。”李進興的第一張照片正好拍攝于這一時期。
第二張照片
保衛南華山 建設水源涵養林
1990年,田風義從鄉鎮調整到原海原縣林業局任書記。這一年,大學畢業的虎衛軍被組織分配到五橋溝管理站工作。
因為一次調研,田風義與虎衛軍走到了一起,他們因南華山結下了三十多年的友誼。
在虎衛軍的協調下,記者在海原賓館見到了退休后的田風義。“南華山,故事太多。”今年75歲的田風義說起了往事。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雖然南華山保護工作已得到海原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但隨著人口增加、過度放牧,南華山五橋溝的水已不能滿足海原縣城居民所需,制約了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
1993年4月,海原縣城出現水荒。據記載,當年4月,海原縣城“每個街道一周只供水三天”,工農業生產用水則更為緊張。
保衛南華山,建設水源涵養林。1993年10月,海原縣南華山水源涵養林建設指揮部成立,田風義任副總指揮,他帶領著韓志榮、虎衛軍、馬安義三位技術員和眾多林業人開始了一場沒有終點的人工促進生態修復活動。
從五橋溝開始,他們一棵樹一棵樹的種,一條溝一條溝的種,一座山頭一座山頭的種,年復一年。
“種活一棵樹,比養活一個娃娃還難。”田風義說,路不通、缺水,種樹難;同時,不科學的植樹行為,樹難活;此外,人為的破壞也是樹難活的原因之一。
南華山(拍攝于1998年夏天)。李進興攝
找到問題后,田風義與三位技術員制定了“先山下,后山上”“先修路,后整地,再造林”的思路,科學規劃、合理種植,破解了難題。1994年,南華山水源涵養林工程順利實施。
1997年9月,南華山水源涵養林的前期工作通過驗收。據記載,新植樹木成活率達70%以上。南華山披上了綠裝,山桃、沙棘、檸條、野杏、白樺已長高,云杉、油松、落葉松扎下了根。
1998年夏天,李進興帶著相機,站在1989年夏天拍照的位置,按下快門,拍下了見證南華山變化的第二張照片。
第三張照片
封山禁牧 保護南華山
種活一棵樹很難,但是毀掉一棵樹很簡單。
“我們前面種,牛羊在后面吃。”田風義說,種樹不保護,等于白勞動。自涵養林指揮部成立之日起,南華山保護工作已成為重中之重。海原縣成立了宣傳隊和護林隊,在宣傳與管護的基礎上,發揮林業公安干警的作用,對養殖戶在南華山放牧行為進行管制。
強有力的措施,扭轉了過度放牧行為。“馬有韁繩牛跟人,羊把式不敢離羊群。”田風義說,南華山林區外圍出現了可喜的變化。
1999年,海原縣實施退人還山工程,陸續對南華山保護區核心區429戶居民1889人進行了生態移民整村搬遷。
2003年5月,寧夏全境實施封山禁牧,牛羊進圈,退耕還林。至此,南華山被徹底的保護起來了。
據統計,截至2004年12月,南華山有維管植物59科206屬426種,其中國家二級保護植物4種;有脊椎動物23目49科131種和93個亞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種,二級18種;有昆蟲18目104科323種。
南華山經過多年的封育和建設,植被恢復較快,林草生長茂盛,生態效益凸顯。
南華山(拍攝于2006年夏天)。李進興攝
“我找到了以前拍照的地方,但是已看不清那座紅房子。”2006年夏天的一個周末,李進興再一次拿上相機去了南華山。李進興說的“紅房子”,即五橋溝管理站的紅瓦房子。它已淹沒在了森林里。對著紅房子的位置,李進興按下了相機快門。
第四張照片
功成不必在我 功成必定有我
“李進興的三張照片是南華山生態變好的佐證。”虎衛軍說,三十多年了,一批南華山林業人退休了,一批當時二十歲出頭的林業人,現已雙鬢斑白,即將退休。
時間是最客觀的見證者。在五橋溝管理站、平峴頂管理站、關門山管理站,我們見到了57歲的李俊偉、55歲的李進錄、57歲的馬有成……
“我們這個站點,是新修建的。現在最主要的工作是防火。”李俊偉自1987年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堅守在五橋溝管理站。
離五橋溝管理站不遠處,有一處廢棄的小院子。院內是二層白色小樓,院子四周有高約10米的云杉。
虎衛軍當年種下的小云杉,現已長成大樹。人民網記者 穆國虎攝
虎衛軍拿出老張片,向記者展示著院子周圍生態的變化。“你看,這10棵云杉,當時只有1.5米高。現在已經快10米高了。”虎衛軍說,海原林業人堅持“一分造,九分管”的理念,才將南華山一點一點的變綠,五橋溝的水才沒有斷。
“現如今樹苗上山,既有傳統的工人肩挑背扛、騾馬轉運,還有無人機轉運。”虎衛軍說,隨著無人機的使用,以前一些無法送達樹苗的地方,也能種樹了。
2023年,南華山保護區管理處立足適地適樹和近自然原則,人工促進生態修復面積5萬畝,共栽植云杉、白樺、文冠果、刺玫等喬灌木236萬余株。
在虎衛軍與李進興的指引下,我們找到了李進興拍照的地方。路邊的樹木已遮擋了視線,拿著老照片,我們只能找到大概的位置。“上無人機。”找準角度,虎衛軍拍下了第四張照片。
幾天前,在虎衛軍的陪同下,田風義再上南華山。“變化真大。”田風義由衷感嘆。據了解,田風義退休后,再沒上過南華山,而看到眼前這一幕,田風義露出了燦爛的笑容,“作為林業人,南華山變綠了,我特別驕傲,有成就感。”
“老田,功成不必有我,功成必定有我。”虎衛軍笑著說,李進興用三張照片記錄了南華山的變化,而林業人用一生守護著南華山。“我們相約,十年后再來一趟,看看那時的南華山。”
記者手記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虎衛軍的這句話,回響在我的耳邊,一群人一輩子,在南華山干了一件事,那就是人工促進生態修復。讓南華山變得更綠,既是南華山林業人的工作,也是他們的理想。
海原作家白鴿女士有一句富有詩意的話,摘錄如下:海原無海,但每一個海原人的心中都有一個“海”的夢想。它是一片林海,綠色的海,讓南華山變得更綠,這也是海原人的夢想之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