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巷調查丨寧夏吳忠:黃河兩岸,這座城市會呼吸
自古人擇水而居,城臨水而建、因水而興。
吳忠市地處寧夏中部,黃河穿城而過。這也讓這座城市,因黃河而生、因黃河而富、因黃河而美。
但是,吳忠市還存在著中心城區部分水系聯調聯排運行不暢、調蓄能力不足、雨水留不住和生態補水匱乏并存等問題。為此,近年來,吳忠市爭當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排頭兵,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流域系統性出發,把海綿城市建設作為城市建設的“一號工程”,進一步提高城市水源涵養能力,緩解雨洪內澇壓力,促進水資源循環利用。
近日,吳忠市成功入圍15個“十四五”第三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之一,成為寧夏第二個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為守護黃河安瀾貢獻吳忠力量。
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構建城市健康水系統
清寧河生態水系。人民網記者 賈茹攝
夏日到來,天亮得早。不到7點,市民吳寧就來到清寧河邊鍛煉。“現在這里水清岸綠,鳥語花香。在觸手可及的綠色空間中,親近自然,心情都變好了。”常年在外地工作的吳寧看中了這里的宜居環境,前段時間選擇在吳忠市定居。
可就在幾年前,這里還是無人問津的城市邊緣地帶。清寧河于2008年由吳忠市水務局實施吳忠市城區防洪排澇一期工程開挖建成,后移交至吳忠市園林局實行以湖養湖的管理模式,由于承包戶密集養殖,造成水質污染嚴重。后當地政府決定,2017年至2018年對清寧河全線湖泊進行收漁退湖。2020年吳忠市將清寧河生態水系確定為“樣板河湖”示范點,對其進行了包括水網改造、植被恢復、漂浮島種植水生植物、路檔護欄提升改造等工程在內的一系列生態修復治理。
經過治理的清寧河從邊緣地帶污染嚴重的農業水系變成了城市中心環境優美的城市內部水系。但是,水系仍面臨一系列問題:一是缺乏自然補給,基本生態用水保障不足;二是水動力差,再生水補給的單一水源存在水環境惡化風險;三是雨水不能進入導致周圍片區存內澇風險。為此,當地政府決定,要連通清寧河與南環水系,打通清寧河間接外排通道,在改善水質的同時,進一步提升水系洪澇調蓄能力,將城市內部水系進一步提升為具備調蓄能力的排澇水系。
不僅如此,吳忠市還計劃在清寧河所處片區進行雨污分流、源頭減排等系列工作,使雨水凈化后自然補給清寧河。目前,在清寧街兩邊,大面積應用了人行道透水鋪裝,并設置了植草溝、雨水調蓄池等海綿設施。每逢降雨,路面上的雨水通過人行道下的排水孔進入植草溝及下沉式綠地中,充分補充地下水,多余的雨水通過溢流井進入調蓄池,經凈化后排入清寧河。有效避免出現地面積水同時,還能攔截、沉淀雨水中的沙粒和樹葉等垃圾物,讓清寧河能夠自由“呼吸”。
“海綿城市建設,最主要是把雨水進行初級的吸收和利用,通過其滲透、凈化和蓄水達到最大效果。尤其對于極度缺水的西北城市來說,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意義更加重大。”吳忠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張自立說。
如今,清寧河是吳忠市重點打造的生態走廊,也是吳忠市民休閑體系建設、打造“水韻吳忠”“全國文明城市”、推進吳忠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生態節點,承載著防洪排澇、休閑觀光等職能。在這個帶狀公園的河面上,不時可以看到河面上三五成群、體態渾圓的野鴨嬉戲,空中的飛鳥駐足岸邊,為夏日帶來靈動之美。從空中俯瞰,清水河仿佛一條碧綠絲帶,構成一幅美麗的生態畫卷。
清寧河的變化,也反映了吳忠市這些年水系的變化過程。近年來,吳忠市先后完成2段16公里黑臭水體進行治理,完成22條31.2公里人行道,近20萬平方米公園、學校等內部路面海綿化改造,累計新建雨污分流排水管網17公里,改擴建排水管網72公里,城市水生態、水安全、水環境、水資源得以統籌治理和顯著提升。
污水“變廢為寶”,從“長治久清”到“長制久清”
古城灣人工濕地項目航拍。人民網記者 高嘉蔚攝
走進古城灣人工濕地項目現場,涌動的綠意襲面而來,小徑兩旁,草翠如茵、鮮花簇擁。微風拂過,水聲潺潺,濕地里的黃菖蒲、千屈菜等水生植物隨風搖曳……
眼前是繽紛畫廊,巧思卻藏于足下。暗流于棧橋下的水域,其實正在利用一系列工藝將吳忠市第一污水處理廠尾水進行深度降解和凈化。
“在古城灣人工濕地建成之前,吳忠市第一污水處理廠的出水是直接排入黃河的。2017年經過技改后,雖然將污水尾水提升到一級A類的排放標準,但與入黃排放標準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2018年,吳忠市決定實施吳忠市第一污水處理廠的尾水水質提升工程項目,在污水處理廠和入黃排水溝末端規劃建設人工濕地。”吳忠市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科副科長周紫娟說。
古城灣人工濕地項目采用“生態滯留塘+潛流濕地+表面流濕地”的組合工藝。污水處理廠尾水經過提升泵站的提升,通過輸水管線輸送至生態滯流塘初步處理,再通過布水渠輸送至潛流人工濕地進行強化處理,后流經表面濕地進一步穩固出水水質,最后通過管道排出。濕地系統中填充的河卵石、礫石、火山巖等填料能有效去除懸浮物,為微生物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種植的黃菖蒲、菖蒲、香蒲、千屈菜、水蔥等水生植物有效凈化吸收有機污染物,最終確保出水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四類標準。
“從水的再生利用角度出發,既然達到地表四類水標準,直接排到黃河是種浪費,也很可惜。因此,2022年我們在這個末端加建了第一再生水循環利用工程,通過泵房再把這些地表四類水用于城市綠化、生態湖泊的補水,達到一污處理廢水百分百不外排。”古城灣人工濕地運行管理負責人申騫說。
截至目前,吳忠市已建成古城灣等人工濕地12個,在建人工濕地6個,人工濕地主要污染物出水水質均參照《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Ⅳ類標準執行,成功探索出一條人工濕地尾水高效節約循環利用新路徑,每年有效削減入河污染物總量。截至2022年底,吳忠市利通區再生水利用率已達52%,每年節約黃河水約1500萬方。
源頭減排,“+海綿”理念讓城市更宜居、更韌性
吳忠市利通區如意人家小區的下凹式綠地。人民網記者 賈茹攝
小雨不濕鞋,大雨不內澇,雨水還可以收集起來就地利用。漫步在吳忠市利通區如意人家小區,可以看到小區內草坪、低矮灌木、中喬木、大喬木等全冠綠植紛疊交錯,小區內設置雨水花園和下凹式綠地。看似平平無奇,但是其中卻暗藏著“海綿設計”的玄機。
“可以看到,小區道路兩側的綠地基本都是低于道路的,小區大部分雨落管采用斷接形式,道路和屋面雨水自然排放到綠地,就地消納回用。按照當地的降雨量估算,基本可以實現85%以上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的目標。”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水務院工程所副所長田川說,“簡單才易行。這樣因地制宜將海綿理念融入的做法,最容易在小區內得到普遍運用,也值得西北地區的小區借鑒。通過城市建設各環節落實‘+海綿’,深入踐行海綿城市‘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的治水理念,是提升城市韌性的重要抓手。”
在海綿城市建設中,建筑小區作為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有效滯蓄、調配雨水,在硬質建筑景觀與自然環境之間建立有效聯系。以傳統小區為例,管網快速排水會加劇下游排澇壓力,從而在低洼處產生積水。而像如意人家小區這樣,因地制宜地利用地形植入海綿要素,將形成徑流的地面雨水通過導流措施引至地勢較低的雨水花園或下沉式綠地內部,進行下滲、滯蓄、凈化;對靠近綠地的建筑立管進行斷接,讓屋面雨水得到充分的滯留與凈化;同時,將海綿設施形態與整體的景觀空間關系、路網關系、植物關系進行合理化的組合銜接,創造花園式的海綿呈現效果。這樣不僅可以減少下游壓力,還可以將雨水凈化后用于小區綠化用水,緩解水資源短缺壓力。此外,還可以減少初期面源污染和合流制溢流導致的水環境污染風險。
近年來,吳忠市新區建設通過天然生態本底保護、豎向控制、自然徑流的水量水質控制等方式,實現合理有效管控,2021年以來新建商住小區均要求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到85%以上;在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優先解決污水管網不完善、雨污混接、內澇積水等涉水問題,積極探索開展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高位花壇、透水鋪裝等海綿化建設,進一步控制徑流,滯留凈化雨水,減少污染物入河,進一步提升水環境質量。
“下一步,我們將集中力量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力爭到 2025 年海綿達標面積占比超60%,著力構建高水平的自然涵養全域海綿城市格局、高質量的自然循環城市健康水系統、高標準的自然蓄排防澇設施體系,建設宜居宜業、安全韌性的現代化美麗新吳忠。”吳忠市市政建設管理中心主任劉曉娟說。
(實習生 楊建林對本文亦有貢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