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gogo大胆啪啪艺术,a毛片免费全部播放,末成年女av片一区二区,爱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人民日報看寧夏

寧夏 生態更美動能更強

記者 李增輝 禹麗敏
2021年07月20日09:3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7月10日,國家葡萄及葡萄酒產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在寧夏正式掛牌。這是全國首個針對特色產業的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也是國務院批準設立的西部第一個國家級農業類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

這得益于寧夏葡萄及葡萄酒產業的深厚積淀。目前,僅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區的品牌價值就達數百億元,年吸引游客約100萬人次。

這是寧夏近年來聚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2020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指出,要把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作為重中之重,實施河道和灘區綜合治理工程,統籌推進兩岸堤防、河道控導、灘區治理,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統籌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和環境治理,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生態良好、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寧夏守好改善生態環境生命線,走高質量發展之路,一幅“塞上江南”的美麗新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生態優先,護好綠水青山

“很難想象這里曾是廢棄的礦產采空區,我們見證了這方土地的巨變。”賀蘭山下,經營志輝源石酒莊的袁氏兄弟感慨道。

上世紀80年代末至本世紀初,因富藏煤炭、硅石等資源,大規模開采令本就脆弱的賀蘭山生態日益惡化。2008年,袁氏兄弟承包下2000多畝坑地,利用砂石采空區的錯落地勢和自然落差建設酒莊,還在6000畝廢棄砂場上植樹造綠、修復生態。

2014年,銀川市政府投資6億元,聯合酒莊在原廢棄砂場上建設賀蘭山運動休閑公園。志輝源石酒莊總經理袁園告訴記者,2018年公園正式對外開放后,已經累計接待游客40多萬人次。

從廢棄的礦坑到宜人的公園,是寧夏壯士斷腕、大力整治生態環境的生動縮影。寧夏回族自治區自然資源廳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處處長崔奇鵬介紹,4年來,寧夏先后累計投入各類資金近100億元,治理修復面積達200平方公里,完成了賀蘭山東麓保護區內169處人類活動點的治理,83處礦業權全部退出,實現了保護區再無礦山開采活動、保護區外圍重點區域再無野蠻露天開采礦山,賀蘭山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寧夏統籌推進飲用水源、黑臭水體、工業廢水、城鎮污水、農村排水“五水”共治,黃河干流寧夏段水質連續四年實現Ⅱ類進Ⅱ類出水質,劣Ⅴ類水體全面清零,15個地表水國家考核斷面全部不低于國家標準,入黃泥沙量由1億噸減少到2000萬噸。

梯田層層綠滿山,綠水青山披錦繡。塞上山川實現了由“黃”到“綠”的巨變,實現了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共贏。

“寧夏得益于黃河的滋養和恩惠,保護黃河義不容辭、治理黃河責無旁貸。”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書記、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陳潤兒說,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是切實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的歷史責任,也是提升寧夏發展質量的必然選擇。

創新驅動,重塑發展引擎

參觀現代化的枸杞加工車間,探訪枸杞技術研發中心,了解枸杞原漿、枸杞凍干粉、枸杞籽油等精深加工產品……進入暑期以來,位于銀川的寧夏枸杞博物館內游客絡繹不絕。

“數據顯示,去年寧夏百瑞源枸杞及枸杞制品成交量同比增長19.4%,為近幾年增幅最高。”百瑞源枸杞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姚衛鶴介紹。

依靠枸杞汁常溫保存生產工藝、枸杞全粉冷凍升華干燥工藝等一系列自主研發工藝技術,寧夏枸杞產業不斷延伸產業鏈,增加附加值。目前,寧夏從事枸杞深加工的企業超過240家,枸杞鮮果加工轉化率達到25%。

2020年9月,在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第一次推進會上,寧夏明確將電子信息產業、新型材料產業、綠色食品產業、清潔能源產業、葡萄酒產業、枸杞產業、奶產業、肉牛和灘羊產業、文化旅游產業作為未來經濟發展的重點,建立了每個產業“一個班子、一本規劃、一套政策”的工作機制,推動產業結構改造、綠色改造、技術改造、智能改造。

2021年6月29日,國家(中衛)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落戶寧夏中衛市,這是繼杭州、深圳后第三個落地的國家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

“電力資源充沛,地質構造穩定,全年大氣環境優良天數280天以上,中衛發展云計算和大數據產業條件得天獨厚。”中衛市云計算和大數據發展局局長馮旭說,落戶中衛的數據企業能源效率值可達到行業領先水平。“目前,我們已建成大型云計算中心6座,還有4座正在建設中。”

2020年,寧夏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達56.11%,提升幅度居全國前列。今年一季度,寧夏地區生產總值增速高于上年同期18.5個百分點,規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76.3%,高新技術制造業和工業技改投資分別增長32.5%和23.5%。

聚力民生,提升百姓福祉

入村的主路通了,改廁進展順利……去年,吳忠市紅寺堡區紅寺堡鎮弘德村好事連連。村民劉克瑞的兒媳海小榮換了工作,當上了村黨員教育基地的講解員,向四方來客介紹“移民的幸福生活”。

2012年,劉克瑞一家從固原市原州區張易鎮毛套村搬遷到了近300公里外的弘德村。初來乍到,村里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000余元,日子過得緊巴巴。如今,全村6646畝土地被流轉給企業發展現代農業,富余勞動力就近或外出務工,人均可支配收入近萬元。

完善移民搬遷扶持政策,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近年來,寧夏持續強化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實施百萬移民致富提升行動。聚焦政策性移民和自主遷徙居民,以人口規模800人以上的大型移民安置區為重點,寧夏確保2021年搬遷群眾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8%,“十四五”時期搬遷群眾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始終高于全區農村居民平均水平,“十四五”末搬遷群眾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達到全區農村居民平均水平。

寧夏將群眾幸福感視為先行區建設的重要衡量指標,不斷釋放發展紅利。

為提升城鄉居民收入、基礎教育質量、全民健康水平,寧夏作出全面部署。到“十四五”末,全區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5萬元以上,年均增長6%左右;到2025年,全區基礎教育發展水平、綜合實力、創新力明顯提升,學前教育生均公用經費獎補標準統一提高到300元;力爭到2025年,全區居民健康生活方式廣泛形成,人均預期壽命基本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實現每個地級市有一所綜合醫院達到三級甲等標準。

《 人民日報 》( 2021年07月20日 第 01 版)

(責編:高嘉蔚、賈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