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黃河故事”唱響寧夏聲音
“百川之首”“四瀆之宗”的黃河,從青藏高原發源后,流經9個省區,奔騰入海。
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寧夏因黃河而生,因黃河而興,因黃河而美。黃河與寧夏平原血脈交融,自然景觀迷人、歷史文化厚重。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指出,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樣,成為國家戰略。
2020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視察時強調,寧夏要有大局觀念和責任擔當,更加珍惜黃河,精心呵護黃河,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牢記總書記的殷切囑托,身為中國唯一一個全境屬于黃河流域的省區,寧夏正在深入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推進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推進黃河文化旅游建設,打造黃河文化傳承彰顯區,促進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
建設先行區,文化傳承是靈魂
黃河是一條文明之河、精神之河,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已登記的3818處不可移動文物,507處市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75座博物館,長城、西夏陵、水洞溝、開城遺址等國家大遺址,串起了黃河寧夏段各個歷史時期開發建設的歷史軌跡。
水洞溝遺址的發現表明,4萬年前黃河岸邊已有古人類生息繁衍;鴿子山遺址率先發現我國細石器時代房屋建筑遺跡,揭示出1萬年前,賀蘭山下已有先民長期居住,并對植物類食物加工馴化,從而萌生了原始農業,使這里成為黃河文明最早的發祥地之一。
“歲月失語,惟石能言。”以大麥地為中心的中衛北山巖畫約有6800幅,含個體圖案2萬多個,其中大麥地巖畫區最為集中,約6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共有巖畫2300多幅、個體圖像8532個,每平方公里圖像個數達568個,分布密度和數量世界罕見,超出了國際公認的世界巖畫“主要地區”規定標準140多倍,這一新的重大發現,填補了中國沒有世界級“巖畫主要地區”的空白。刻畫在賀蘭山巖石上的4.5萬幅巖畫,記錄了自遠古以來人們在沿黃河地區放牧、狩獵、祭祀、爭戰的場景,以及歷史上多民族在此交往交流交融的情況。
秦渠、漢渠、唐徠渠……這些以朝代命名并仍在流淌的古渠系,是“活著的文物”。南高北低、適度坡降,古人充分利用這種獨特的地理地勢,造就了寧夏引黃灌溉史。2017年,寧夏引黃古灌區被國際灌排委員會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如今,寧夏平原超過100年歷史的古渠道有14條,長度1292公里。
在黃河的滋養下,寧夏的農業經濟與長城互為依托。秦代大將蒙恬率領的戍邊將士開啟了寧夏屯墾戍邊歷史,此后歷朝歷代皆循此法。寧夏的灌溉農業區基本處于長城的西、北、東三面環繞之中,為農耕經濟的繁榮興盛,也為戍邊將士提供了可靠的糧食和物質保證。寧夏遺存可見長城墻體1038公里,附屬設施1225個,歷經戰國、秦漢、隋、宋、明等歷史時期,素有“中國長城博物館”的美譽。
“寧夏的黃河文化萌芽于舊石器時代晚期,孕育在新石器時代,形成于秦漢時期,揭示了黃河在中華文明演進、中華民族融合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寧夏博物館負責人表示,寧夏的黃河文化具有全域性、根源性、多元性、融合性特點。固原北周李賢墓、固原南郊唐墓、鹽池窨子梁唐墓出土的鎏金銀壺、玻璃碗和石刻胡旋舞墓門等文物,彰顯出黃河文化巨大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這些厚重多彩的文化資源為寧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文化支撐。
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認為,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充分印證了寧夏在華夏文明以及在黃河文化主干文化形成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建設先行區,講好黃河故事,凝聚好傳承力量,既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促進黃河沿岸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趨勢。
建設先行區,打造“黃河文化主地標”
支撐先行區建設的,不僅有挺起脊梁的工農業,還有乘風破浪的文旅業。寧夏抓住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機遇,加快產品供給側改革,把自然景觀融入紅色文化、黃河文化、長城文化等歷史人文底蘊,打造了絲路古韻、大漠黃河、長征研學游等全境覆蓋的旅游品牌,打造“黃河文化主地標”,成為全域旅游的“新起之秀”。
“在寧夏,黃河文化與長城文化、長征文化是一脈相承的,在打造黃河文化傳承彰顯區過程中,只有大力彰顯‘兩長’文化,才能充分體現寧夏黃河文化厚度和文化個性。”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負責人介紹,新時期黃河文化的傳承發展,重在走出歷史古籍、跳出文物古跡,深度嫁接產業、融入現代生活。寧夏正以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為統攬,依托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推動文物旅游形成新的業態,實現新的發展;聚焦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著力打造更多長征的紅色旅游線路;聚焦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著力提升黃河寧夏段八百里流域當中文化旅游的產品層次和質量。
“新引擎”撐起文旅“新天地”。圍繞“黃河文化”品牌,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資源,開展了黃河文化遺產調查、公布黃河文化遺產、重點文物單位等名錄、組織編寫黃河民間故事等工作,使六大品牌資源更加聚焦。通過項目帶動,大力提升黃河文化旅游品質,黃河古灌區渠首公園、牛家坊民俗文化村等一批文旅融合項目開工建設,塞上驛站·青銅古鎮項目投入運營。全力打造“星星故鄉”文旅IP,著力開發星空產品,推出6條星空主題線路產品,規劃建設了星空營地、帳篷酒店、黃河宿集等新業態項目,加快構建沙漠星空產品體系。指導支持閩寧鎮完善游客服務中心、旅游廁所、停車場、餐飲、住宿等接待服務設施,推出以紅色旅游、紅酒旅游、葡萄酒品鑒、非遺傳承等資源為核心的7條《山海情》主題旅游線路。圍繞“紅色主題”品牌,大力提升產品和服務,安排專項資金支持長征精神研學基地、六盤山紅色旅游景區提升、喬家渠革命遺址等7個項目建設,推出22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圍繞“長城遺址”品牌,重點支持鹽池、同心、固原市原州區等地長城文化遺產廊道、國家步道等項目建設,推出了長城文化體驗、長城星空觀測、長城研學、長城徒步、長城攝影等系列新產品。立足脫貧攻堅成果、沙漠治理奇跡、葡萄酒“紫色名片”等特色資源發展鄉村旅游,完善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鄉村旅游集聚帶,推出28條鄉村旅游精品線路。
以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為主線,以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文化強區和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為統領,以重大文旅項目為新引擎,著力打響黃河文化、星星故鄉、酒莊休閑、紅色主題、動感體驗、長城遺址等品牌,全方位打造大西北旅游目的地、中轉站和國際旅游目的地,寧夏正在向國內外講述著厚重而多彩的“黃河故事”,讓黃河文化在新時代熠熠生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