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蘭縣農戶節約水量通過二級用水權交易市場
“節水多了,渠道閑了,協會養活不了,干不下去了。”賀蘭縣京星干渠農民用水者協會會長陶志成,曾打算明年開春結束16年的管水生涯。
陶志成說,從2018年開始,村民“水商品”意識不斷提高,主動壓減水稻種植面積,80%的耕地改種效益比較高的旱地作物。緊接著,田間節水越來越多,渠道淌水少了,靠返還少量水費運營的農民用水者協會出現資金不足的問題。
前不久,賀蘭縣一筆用水權的成功交易,讓“水資產”變了現,陶志成緣此打消了辭職的念頭。
今年夏天,寧夏遭遇干旱,寧夏農墾暖泉農場有限公司提前用完賀蘭縣分配的全年灌溉水指標,冬灌水出現缺口。9月,賀蘭縣水務局進行農業用水權確權摸底調查時,了解到這一情況。同時,以前引進的社會資本方通過投資渠道砌護、高效節水、自動控制、精準計量等工程設施,已經在試點鄉鎮取得節水成效。
“我們將各支渠節余出的零散水量拼起來,通過用水權交易程序,在賀蘭縣農村產權流轉服務中心將800萬立方米水掛牌出讓、交易。水價由出讓方和受讓方商定,最終為每立方米0.04元。”賀蘭縣水務局副局長許暉說。
11月4日,寧夏農墾暖泉農場有限公司在市場上找到了800萬立方米黃河水,交易期限為2021年冬灌期內,交易價32萬元,用途是農業灌溉。這些是賀蘭縣3個鄉鎮1個農牧場,共7個村“省”出來的。其中京星干渠節余量最多,為210萬立方米,節水戶的收益為8.4萬元。
從用水戶主動節水,到最終實現“水資產”變現,陶志成盼了多年。2020年6月,他就告訴記者“干不下去了”。當時,末級渠系水價與水費“兩張皮”,有關文件規定的返還給農民用水者協會的運行費太低,不能支撐需求;多年來的配水面積與土地確權面積差距較大,急需統一口徑,以便精準灌溉,公平收費;自動化閘門和傳輸系統急需更新,田間小型水利工程維修養護資金短缺;協會每年至少節水10%,但是節水獎勵機制沒建立,返還協會的運行費反而降低……
這些問題在寧夏引黃自流灌區比較普遍。
今年4月21日至22日,自治區黨委、政府在銀川召開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第四次推進會,研究部署用水權、土地權、排污權、山林權“四權”改革。此后,寧夏開始全面推進深化用水權改革,著手通過優化分配用水量、精細核定用水權、合理確定用水價、構建用水權市場化交易機制、建立監測監管體系等綜合措施,破解寧夏用水中的重點難點堵點。
用水權改革涉及面廣、難度大、任務重,而節水收益的穩定兌現則是改革動力綿延不斷的“牛鼻子”。此次改革特別強調要讓終端用戶,特別是農民用水者協會和用水農戶廣泛參與到改革中來,讓用水權成為終端用水戶的資產,從而增加群眾的資產性收入。
賀蘭縣是全區用水權改革的試點縣之一,按照改革要求,該縣先后制定了眾多涉水改革文件,其中《賀蘭縣水權交易及收益分配管理辦法(試行)》,嘗試在微政策層面,根據節水的貢獻,劃分分配標準,并盡可能向終端用戶傾斜,讓改革成果更多惠及群眾。
按照管理辦法,在賀蘭縣區域農業內部進行水權交易的,交易金額歸農戶及基層水管組織所有(其中農戶占70%,基層水管組織占30%)。12月13日,陶志成說:“農民用水者協會3萬余元的工資和運維費用有了著落,而剩下的5萬元,將召集村民大會,一起商討如何合理、合法地分配。”
“無論是抵頂水費,還是分發到戶,水務部門都將對收益分配進行監督,督促其實現用水權改革節水增效的初衷。”許暉說,這次交易的完成如“蝴蝶振翅”,后續又帶動了3筆農業用水權的成功交易,實現了水資源在縣域內科學調配。
目前,賀蘭縣域內水權交易指標已全部調整到位,資金分配已全部落實。
自治區用水權改革專班暴路敏評價,用水權改革秉持“為人民而改革”的初衷,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惠及人民,從而實現水資源高效利用,群眾享受改革紅利的良好局面;賀蘭縣建立二級用水權交易,并實現了區域內水資源調配。這充分說明,深化用水權改革,讓市場機制“活”起來。一方面,通過二級市場交易平臺,讓用水權交易變成便捷的“商品”買賣,促使各地政府和用水戶不斷增強用水權意識,主動節水;另一方面,用水戶用水超指標后,實現了從過去向政府“要水”,到現在通過市場“找水”的轉變,倒逼用水戶建立水是有價有償的稀缺商品的意識,想辦法節水。目前,賀蘭縣成功開展的用水權交易初步實現了水資源配置由“政府主導、市場調節”向“市場主導、政府調節”的根本性轉變,促進水往“高”處流。(記者 裴云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