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節水控水 讓黃河生生不息——“守護母親河 建設幸福河 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系列報道之二
千百年來,浩浩黃河水,潤澤著銀川大地。如今,奔騰不息的母親河,正因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深入推進實施而迎來新生。近年來,銀川市以節水型社會建設和用水權改革為抓手,全面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圍繞“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全面實施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控制,提高輸配水和用水環節效率,實現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最大效果。
嚴格落實水資源管理制度
一直以來,銀川市把嚴格水資源管理作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戰略舉措,圍繞構建生態安全屏障,以節水為重點,大力發展民生水利,不斷深化水權改革,加快建設節水型社會。據銀川市水務局節約用水服務中心副主任梁志剛介紹,該局先后編制完成《銀川市水資源保護和利用規劃》(2020~2030年)、《銀川市節水型社會建設“十四五”規劃》,并制定了《銀川市水資源管理條例》《銀川市城市供水節水條例》等。同時,針對湖泊濕地保護、水源涵養等問題,我市又出臺了《關于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的決定》等一系列法規性文件,對轉變用水觀念以及樹立水資源憂患意識,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通過完善城市節水法規制度,以依法節水、依法管水、依法用水等手段,進一步以法之力擰緊節水“水龍頭”。
2019年12月29日,隨著銀川市西夏水庫儲蓄的黃河水奔涌流入南部凈水廠,輸送到市政管網進入千家萬戶,銀川都市圈城鄉西線供水一期工程宣布正式通水,180萬居民喝上了黃河水。該項工程采取城市內閉合環狀水網供水路徑,連通補充城市居民用水資源,既改善了城市飲用水水質,又保障了城市用水安全,實現了銀川市水資源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歷史性突破。
銀川市水務局局長董建華表示,銀川都市圈城鄉西線供水工程突出解決了目前銀川地下水資源水量不足,一些水源地已經達到極限超采,地下水超采造成的地下漏斗等問題,工程實施后銀川實現了以地表水為主、地下水為輔的雙重水源地模式,極大提升了居民供水安全保證率,解決農村水源單一、分散、水量不足等問題。
通過銀川都市圈城鄉西線供水工程以黃河水替代地下水水源,我市對全市核查登記在冊的5226眼自備井開展取用水管理專項整治行動,關停公共管網覆蓋范圍內自備井18眼,我市超采區2020年二季度、三季度和2021年一季度水位分別同比上升3.24米、5.45米和3.17米,分別位列全國108個存在淺層地下水超采區城市中第4名、第1名和第2名。新建項目嚴格執行水資源論證和定額管理制度,各縣(市)區均實現計劃用水管理全覆蓋,全市自備井計劃用水量下達率達100%。
用水權改革穩步有序推進
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在水、關鍵在水、難點在水。為此,銀川市堅持把水資源作為最大剛性約束,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原則,深入實施用水權改革,嚴守水資源總量控制紅線,實施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發揮區域優勢,充分挖掘農業節水潛力,統籌利用好非常規水,實現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為了確保改革任務落得了地、見得著效、結得出果,我市構建了黨委領導、橫向聯動、上下貫通、職責明確、落實有力的工作機制,提升改革“中間一公里”的統籌能力和“最后一公里”的落實能力,各項工作正有序推進中。
記者了解到,我市決定將從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寧夏德森農業專業合作社等10個用水權改革示范點入手,在政策、資金、項目、技術、人才等方面給予傾斜,點上突破、面上推進,通過先行先試為2022年全面推進用水權改革工作積累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
而賀蘭縣作為全區5個試點縣之一,正在有序推進“建立農業用水權交易收益分配機制、推行“合同節水+水權交易”模式、建立地下水監測信息平臺、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四項試點任務。探索“合同節水+水權交易”,與第三方簽訂現代化生態灌區投、建、管、服一體化PPP框架性協議,2022年建成后,預計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由目前的0.48提高到0.55,每年完成農業節水約2600萬立方米。目前已將1000萬立方米黃河水使用權掛牌交易,完成533.4萬立方米的水權交易。同時,結合已開展的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工作,在全縣范圍內,選取具有代表性的34條自流支渠及6條揚水渠作為典型渠道,重新核算供水成本,確定0.067元/立方米的終端水價。
值得一提的是,在用水權改革中,我市計劃把再生水納入水資源統一配置,實現再生水與城市生產、生態用水互連互通,突破創新,加快推進再生水資源化利用+水權收儲和水權交易,盤活水市場,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破解水資源短缺難題。
“我市將以工業用水和生態補水為主要途徑,劃定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再生水利用試點區域,統籌工業生產、市政雜用、城市綠化和生態補水等。推進污水處理企業、再生水運營企業等組建污水資源化利用創新戰略聯盟,實施以需定供、分質用水。通過試點探索,編制生態補水、城市綠化等再生水利用技術規范和管控措施,編制污水資源化利用先進適用技術和實踐案例向全區推廣。”梁志剛介紹。
水資源利用效率有效提升
近年來,我市通過實施農業節水領跑、工業節水增效、城鎮節水普及、節水減排開源、科技創新引領五大節水行動,全面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
銀川市水務局節約用水服務中心主任張延祝告訴記者,在農業節水方面,2020年全市糧食種植面積121.71萬畝,全年壓減水稻4.72萬畝,完成壓減高耗水作物種植面積任務的100%。全市已建成的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和測控一體化閘門覆蓋區全部按照計量系統測定的水量核算水量水費。永寧縣、賀蘭縣、靈武市已完成“高效節水”推廣模式,三區正在開展此項工作,基層水管組織、農田水利管理工作進一步加強。
據張延祝介紹,在工業節水方面,從2020年起,我市建立了重點用水單位監控名錄,在年用水量10萬立方米以上企業,設立水務經理(主管)和專職水管員,負責單位節水用水日常監管。對年用水量1萬立方米及以上企業,嚴格執行計劃用水和定額管理制度,下達了用水計劃。張延祝表示,市水務局將對納入監控名錄的重點用水單位進行監督,用水單位如果超計劃用水將根據定額累進加價制度征收水費。市水務局將根據本行政區域內取用水單位變化情況,每年適時調整并公布重點監控用水單位名錄。
“近年來,我市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國水周’‘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等重要時間節點,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通過節水征文大賽、自來水廠和污水處理廠開放日活動,以及節水進社區、學校、單位和企業等節水宣傳活動,形成行業主導、教育配合、校社互動、學生參與的節水宣傳教育格局,在全社會營造出了愛水、惜水、節水、護水的濃厚氛圍,公眾的節水意識顯著增強。”董建華介紹,今年我市申報創建2家企業為自治區級節水型企業,申報8家高校為自治區級節水型高校,全市節水型公共機構創建率達到90%以上。通過一系列扎實有效的工作,銀川市節水型社會建設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用水效率逐步提高,產業結構和布局得到進一步優化,水資源“三條紅線”多年來均未突破。
下一步,我市將以用水權改革為中心,以節水型社會建設為重點,持續推進取水許可監管、水權確權、自備井關停、節水載體建設等重點工作,逐步實現取水有許可、用水有計量、管水有制度,做到水資源精細化管理。(記者 吳春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