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銀川:三產融合發展 “稻”路越走越寬
人民網銀川5月26日電(李甜甜)走進寧夏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2600畝的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內,魚蝦雀躍,鴨子在稻田間閑游,泥鰍松動著禾苗下方的泥土,不僅為禾苗的生長提供幫助,也豐富了游客游玩的項目。
村民在稻田間勞作。人民網 李甜甜攝
“稻漁空間里水稻、魚、鴨、螃蟹、田螺等生物和諧共存,實現了一田多用、一水多產,這里不再浪費一滴黃河水。”寧夏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相關負責人趙凱說,通過實施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園區每年節水30%以上,不僅水稻品質和產量有所提升,且額外增加了魚蝦蟹等水產收入。
每年10月,在稻漁空間種植的大米將進入到寧夏廣銀米業有限公司的大米加工車間,一產種植和二產加工在這里實現了無縫銜接。每年這里加工超過2萬噸大米,推出了廣銀蟹田米、珍珠米、有機米等品牌,年銷售額超過8000萬元。2018年,寧夏廣銀米業有限公司還成立了牽頭成立“糧食銀行”,通過水稻收購、計息儲存、現價結算,為農戶提供糧食代收、代儲、代烘、代加、代銷“五代”服務,有效解決農戶儲糧難、賣糧難等問題。
“我家有60畝地,以前糧價不好,自己種地很辛苦也掙得不多,現在流轉給企業有多種收益,一份土地流轉費,一份產業分紅,自己還能外出打工再掙一份錢,我很滿意!”四十里店村村民謝小娟說。據悉,如今每年稻漁空間通過三產融合發展模式,帶動七八十余名村民就近務工增收,人均增收3萬余元。
為豐富產業鏈,稻漁空間還在稻田間利用彩色禾苗繪制出各式各樣的稻田畫,并配合建設了觀景塔、玻璃棧道、科普教育長廊、農業物聯網及產品質量追溯信息平臺等基礎設施,每年通過農耕文化插秧節、攝影大賽、秋季豐收節等休閑節慶活動,吸引超過20萬人次游客入園參觀。
“近年來,園區將自然生態和農業、漁業、休閑旅游以及產品加工、銷售、社會化服務等相結合,有效提升了農民收入,今后將繼續圍繞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定位,‘保底租金+經營分紅’的聯農帶農模式。”趙凱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