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應村:小蘑菇開出強村“富民花”
“蘑菇隨時可以采,天天有收入,今天一早批發出去170公斤,收入1360元。”3月3日,種植戶孫文忠在手機上翻看進賬記錄。
大風吹得中衛市沙坡頭區東園鎮瑞應村村部前的五星紅旗沙沙作響,樓后的蘑菇大棚里十分溫暖,一排排菌包上的平菇層層疊疊,生長旺盛。
位于中衛城北8公里處的瑞應村,有常住人口926戶2731人。守著平坦肥沃的良田,瑞應村人從多年前就開始探索種植菌菇,孫文忠便是早期的種植戶。“起初種過黃瓜、西紅柿等蔬菜,最后發現種蘑菇最合適。”孫文忠說,種平菇生長周期短、儲存時間長,效益好、從種到收只需40天左右。
如今,孫文忠有7個蘑菇大棚、占地15畝,年產量81噸,純收入達十幾萬元。這些年他不僅蓋起了漂亮的新居,還給兩個兒子各買一套房,又為長子買了兩臺挖掘機干工程。“如果不是種蘑菇富了起來,像這樣的投入和花銷,我一個普通農民想也不敢想。”
30年來,在當地政府種植補貼等政策扶持和合作社的帶動下,平菇種植逐漸發展成為瑞應村的特色產業。目前該村種植平菇共42棚78畝,科學管理、標準化生產、品質優良,使瑞應平菇占據了中衛三分之二的市場份額,年收入400余萬元,帶動當地2000余名群眾增收。
瑞應村13組是5年前從海原縣貧困山區移民過來的群眾。面對他們就業難、創收難、融入難等困境,村里的一座座蘑菇大棚化解了這些難題。
“以前在老家海原關莊鄉高臺村,只能在山上種土豆,守著幾畝地靠天吃飯。現在我在蘑菇棚打工,離家近收入又好,日子過得很幸福。”56歲的瑞應村村民包淑琴在她家附近的蘑菇棚里裝菌包、摘蘑菇已有3年。靠務工收入她家去年蓋起了新房子,還裝上了新式暖氣。
“我需要每天供貨20噸,你們這里能供上嗎?”去年以來,瑞應村種植戶接到南方的平菇訂貨電話越來越多,訂量也越來越大。然而,全村平菇的最高日產量僅有5噸多,這讓大家意識到,平菇種植需要擴大規模、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市場需求就是催人奮進的戰鼓。”瑞應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財心中,已有了瑞應平菇的發展藍圖。“我們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將建一條菌包生產線,進行標準化生產,使菌包生產從目前的年產40萬包達到60萬包。”李財介紹,通過統一生產、供應菌包,使菌菇生產更加標準化。種植戶拿到生產線的菌包,到大棚里直接出菇銷售即可。為群眾省去家家戶戶買料、雇人、消毒、制作菌包等繁雜的環節,極大地節約生產成本。
近年來在平菇特色產業的引領下,瑞應村設施蔬菜、拱棚韭菜、小拱棚西瓜等“綠色經濟”得以蓬勃發展。瑞應村在提高群眾收入帶動鄉村發展的同時,也結束了集體經濟“空殼村”的歷史,2021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3.5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108元。(記者 王文革 見習記者 張璞 何婉蓉 文/圖)
瑞應村群眾正在采摘蘑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