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gogo大胆啪啪艺术,a毛片免费全部播放,末成年女av片一区二区,爱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寧夏要聞

寧夏:高標準農田建設讓“糧田”變“良田”

2022年04月12日08:55 | 來源:寧夏日報
小字號

4月8日,記者走進彭陽縣白陽鎮陡坡村,層層疊疊新筑的梯田繞山而轉,田間機械穿梭,一派繁忙。昔日的陡坡地、扁擔田,如今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推動下,正變成一片片平整開闊的山地梯田。

003.jpg

“短變長、窄變寬、大彎就勢、小彎取直。”望著眼前層層疊疊“寬、大、平”的梯田從山頂層層漸旋而下,彭陽縣農業綜合開發服務中心副主任虎治禮說,今年彭陽縣計劃建設高標準農田20萬畝,項目建成區,土地流轉率由最初的20%提高到50%以上,建成區糧食生產機械化率提高到90%以上。

“種一坡、收一車、打一斗、煮一鍋”是昔日彭陽縣廣種薄收的真實寫照。20世紀80年代,彭陽縣開啟大規模有組織地修建梯田,但由于過去修建的梯田標準低,難以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需求。為進一步提升梯田綜合生產能力,我區搶抓國家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重大歷史機遇,持續對中低產梯田進行全面改造提升。

在高標準梯田建設過程中,項目縣打破了鄉鎮、村社、原地埂界線,采取“二合一”或“三合一”的辦法,變“皮條田”為“大塊田”、變“坡地田”為“水平田”、變“無路田”為“農機田”。

虎治禮介紹,建成后的高標準梯田使農戶多處碎片化的耕地變為“一戶一臺地”,既防止了水土流失,又徹底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便于機械化作業,有效提升了農田綜合生產能力,實現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溝,大旱不減產、小旱保豐收”,使原來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變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看著色彩斑斕的層疊梯田,今年73歲的陡坡村村民張耀儒感慨萬千,自己做夢都沒想到,家門口曾經的滾牛洼能成為景區、成為財富、成為產業。

“過去耕地道路配套不健全,田面較窄,一塊地巴掌大,一直無法從事全程機械化種植。”白陽鎮白岔村種植大戶馬銀祥說,“現在把地這么一改造,完全不一樣了,地變寬變平整,能讓農機‘跑’起來了。”

2019年,馬銀祥流轉村集體土地1800畝,購置了100萬元的機械,從平田整地到播種、植保、收割,實現全程機械化。

白岔村黨支部書記梁國文說,過去由于大多數年輕人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對耕地供養不足,常年種植入不敷出,導致許多耕地被撂荒。自從白岔村被劃為高標準農田項目區,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充分盤活利用好耕地資源。

“現在我們這地也成了‘香餑餑’,過去1畝地50元流轉費沒人要,現在許多企業搶著要流轉,每畝地的流轉費在200元左右。”梁國文說,企業流轉土地,吸納村民打工,不僅壯大了村集體經濟,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建設高標準農田,是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舉措。

2011年以來,我區搶抓國家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歷史機遇,規劃統籌,分工協作,持續推進,截至2021年年底,全區實施項目1272個,累計投入148.38億元,建成高標準農田876萬畝,占全區耕地面積的48.6%,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糧食安全奠定了基礎。

“我區高標準農田建設促進了種植業規模化發展、集約化經營、機械化應用,推動了農機農藝融合、良種良法配套,加快了土地流轉,壯大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說。

目前,我區已建成的高標準農田規模化經營比例為67%,較全區平均土地規模經營水平高出36個百分點,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生產,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6%,主要農作物綠色防控覆蓋率達40%,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5%,化肥、農藥利用率達40.2%,農業科技貢獻率達60%。同時,高標準農田畝均增產糧食100公斤左右,畝均增收300元;通過推進規模化經營、機械化應用,高標準農田畝均節省生產成本100元;為農民就地務工提供了便利,務工收入折算畝均增收200元。(記者 張瑛)

(責編:閻夢婕、寬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