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不誤春耕。來自農業農村部的消息,截至5月5日,全國早稻播栽已全部完成,中稻播栽12%,春播玉米已播種63.8%, 全國春播進度快于往年。這個成績來之不易。全國6萬多個農機服務組織,2000萬臺套農機投入春耕,不少農民手機下單,“一站式托管”種地,“互聯網+春耕”成了趨勢。
“這種新服務模式的快速推廣,既是疫情防控的需要,也是農業轉型升級的必然。” 張紅宇認為,伴隨農村勞動力加快轉移,農業現代化面臨兩個基本問題,一是 “誰來種地”,一是 “怎么種好地”。前者的解決有賴于發展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后者則要求培育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發展好農業生產性服務業。
解決小農戶辦不了、辦不好的事
什么是農業生產性服務?
張紅宇說,通俗地說,就是貫穿農業生產作業鏈條,為農業生產經營提供服務,讓農民省錢、省心、省力氣的產業。“關鍵是要集中解決小農戶辦不了、辦不好,或者辦起來不經濟、辦起來很麻煩的事。”
從世界范圍看,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規律。農業經營規模不單指土地規模,也可以是服務規模。目前,全國有37萬個提供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的服務組織,涌現出全程托管、代耕代種、聯耕聯種等多種服務方式,對于更好地將普通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全國有50多萬農業科技人員,擁有近10億千瓦農業動力機械,300多萬個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張紅宇說,“加快推進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基礎條件已經具備。”
“雖然我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市場規模已超過2000億元,但從總體上看,我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仍處于初級階段,沒有表現出它應有的規模和態勢。”張紅宇分析,目前的農業生產性服務,主要還是集中在大宗作物的耕種收環節,對于小農戶、小產品、特色產業需要的多元化服務供給不足。從業人員的知識水平、技術能力等也不能適應產業發展要求。
“長遠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應當貫穿產前、產中、產后全鏈條,既有助于推進適度規模經營,也有助于實現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張紅宇說,“具體包括:為生產者提供耕種收等中間服務;為適應新的經營模式提供科技推廣;為促進產品交換或價值實現,提供市場營銷、品牌塑造;為保障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高效運轉,提供信息、物流、金融、保險等服務。”
滿足農業、農村、農民多元化需求
“解決千家萬戶農業生產經營中的難題,要把生產性服務業作為戰略性產業來抓。”張紅宇表示,要構建“主體多元、功能完備、融合規范、共享共生”的農業生產性服務體系, 打通關鍵環節“最后一公里”問題,不斷拓展服務內涵外延。
他說,農業生產性服務涵蓋的領域、服務功能,應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業、農村和農民多元化發展需求,涵蓋生產、生活、生態領域。這其中,政府部門提供的公益性服務,合作社提供的托管、半托管服務,農業龍頭企業提供的定制服務都有巨大空間。
促進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離不開政策扶持。張紅宇建議,一方面,要克服“重生產,輕服務”的觀念。另一方面,要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土地規模經營發展,加大對服務業從業人才的培養。在用地政策上,加快落實服務主體建設倉儲、烘干、農機庫棚,生產輔助和配套設施用地。在金融政策上,積極支持開展廠房、生產大棚、大型農機具等抵押,農業保險抵押融資。在財稅政策上,鼓勵各地通過政府購買服務、以獎代補、先服務后補貼方式,落實各類服務主體的優惠政策。
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今后相當長時間我國農業生產主要靠普通農戶。張紅宇強調,“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不能脫離我國大國小農的基本國情,不能脫離農業轉型升級的階段要求。堅持家庭經營主體地位,通過全程社會化服務,一家一戶也可以邁向農業現代化。”(記者 朱 雋)
《 人民日報 》( 2020年05月08日 18 版)